病毒性胃肠炎是什么病
病毒性胃肠炎是多种病毒引起的胃肠道炎症性疾病,病因包括诺如病毒、轮状病毒等,临床表现有腹泻、呕吐等,病程一般短,诊断靠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治疗以支持对症为主,预防需注意个人、饮食卫生及隔离防护。
一、病因
多种病毒可引发该病,如诺如病毒、轮状病毒等。诺如病毒具有高度传染性,可通过污染的食物、水等传播;轮状病毒则多见于婴幼儿,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不同年龄段人群易感染不同类型病毒,婴幼儿因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对轮状病毒等更为易感;而诺如病毒则在各年龄段均可感染,生活中人员密集、卫生条件差等情况易增加感染风险。
二、临床表现
1.症状表现
主要症状包括腹泻、呕吐,部分患者还可伴有腹痛、发热等。腹泻多为水样便或稀便,呕吐可呈喷射性。例如轮状病毒感染所致的胃肠炎,婴幼儿常先出现呕吐,随后出现腹泻,大便次数多、量多、水分多。诺如病毒感染引起的胃肠炎,起病较急,腹泻和呕吐症状相对较明显。
不同年龄患者表现有差异,婴幼儿可能因频繁腹泻、呕吐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等严重情况,如精神萎靡、尿量减少、眼眶凹陷等;成人患者一般症状相对婴幼儿稍轻,但也可能因脱水等影响生活和工作。
2.病程
病毒性胃肠炎的病程一般较短,多数患者在1-2周内可自行恢复,但婴幼儿等免疫力低下人群病程可能相对较长,且若出现严重脱水等并发症则需要及时治疗干预。
三、诊断方法
1.临床表现初步判断
医生会根据患者出现的腹泻、呕吐等典型症状,结合发病季节、接触史等情况初步考虑病毒性胃肠炎。例如在冬季高发轮状病毒感染的季节,患儿出现腹泻、呕吐等表现,就需高度怀疑轮状病毒胃肠炎。
2.实验室检查
粪便常规检查:可发现粪便中白细胞正常或轻度增多,红细胞一般少见。
病毒学检测:通过粪便标本等进行病毒核酸检测等方法,可明确具体感染的病毒类型,如通过PCR等技术检测诺如病毒或轮状病毒的核酸,从而确诊病因。
四、治疗原则
1.支持治疗为主
对于轻症患者,主要是补充水分和电解质,预防脱水。可口服补液盐,根据患者脱水情况调整补液量和补液速度。对于婴幼儿患者,要密切观察其精神状态、尿量等情况,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防止出现严重脱水。
对于呕吐严重不能口服补液的患者,可能需要静脉补液来纠正脱水和电解质紊乱。
2.对症治疗
对于腹泻症状,可根据情况使用一些对症药物,但需谨慎选择,尤其要避免不恰当用药对婴幼儿等特殊人群造成不良影响。例如一般不推荐低龄儿童使用强效止泻药,以免影响毒素排出等情况。
对于发热患者,若体温不超过38.5℃,优先采用物理降温等非药物干预方法,如适当减少衣物、用温水擦拭身体等;若体温超过38.5℃且病情需要,可考虑使用合适的退热措施,但要严格遵循儿科等特殊人群的用药禁忌和安全原则。
五、预防措施
1.个人卫生
勤洗手,尤其是在饭前便后、接触公共物品后等情况下。使用肥皂或洗手液按照正确的洗手步骤洗手,可有效减少病毒感染机会。
2.饮食卫生
注意饮食卫生,不吃生冷食物,确保食物煮熟煮透。对于饮用水,要保证其安全卫生,避免饮用生水。
3.隔离防护
在病毒性胃肠炎流行季节,尽量避免前往人员密集、通风不良的场所。若家中有人患病毒性胃肠炎,要注意对患者的隔离,防止病毒传播给其他家庭成员,尤其是婴幼儿等易感人群。对患者的呕吐物、粪便等要进行规范处理,避免污染环境和传播病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