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胶质母细胞瘤
胶质母细胞瘤是成人常见且恶性程度高的原发性脑肿瘤,起源于神经胶质细胞,具侵袭性。发病机制未完全明确,与遗传、环境等因素相关。临床表现有神经系统症状(颅内压增高、局灶性症状)和全身症状。诊断靠影像学检查(MRI、CT)和病理学检查。治疗包括手术、放疗、化疗。预后差,不同患者预后有差异,儿童患者预后受自身生理特点等综合因素影响
一、定义
胶质母细胞瘤是成人中最常见且恶性程度较高的原发性脑肿瘤,起源于神经胶质细胞,具有侵袭性生长的特点,会对脑组织造成严重破坏。
二、发病机制
目前其确切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可能与多种因素相关,例如遗传因素,部分基因突变如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扩增等可能参与了胶质母细胞瘤的发生发展;环境因素如长期接触某些致癌物质等也可能增加发病风险。从细胞层面来看,肿瘤细胞会异常增殖,并且能够逃避机体的免疫监视等。
三、临床表现
1.神经系统症状
颅内压增高表现:由于肿瘤占位效应,患者常出现头痛,多为持续性进行性加重,还可伴有呕吐,呈喷射性,以及视力减退等。儿童患者可能会出现头颅增大等情况,因为儿童颅缝未完全闭合,颅内压增高会导致颅缝分离。
局灶性症状:根据肿瘤生长部位不同而有所差异,若肿瘤位于运动区,可能出现肢体无力、运动障碍;位于语言区则可能导致语言功能障碍,如失语等;若影响视觉中枢相关区域,会出现视力、视野改变等。不同年龄患者表现可能因大脑发育阶段不同而有一定差异,儿童的神经系统代偿能力与成人不同,所以症状呈现可能更具特殊性。
2.全身症状:患者可能出现精神状态改变,如嗜睡、烦躁不安等,还可能有癫痫发作,部分患者会有体重下降、乏力等全身消耗表现。
四、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磁共振成像(MRI):是诊断胶质母细胞瘤的重要手段。在MRI上,胶质母细胞瘤通常表现为边界不清的占位病变,增强扫描时多呈明显不均匀强化,常见坏死、囊变等表现。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头颅特点,MRI检查需要更加精准的操作以获取准确图像。
计算机断层扫描(CT):可发现颅内占位病变,有助于初步判断,但相较于MRI,其对细微结构的显示不如MRI。
2.病理学检查:是确诊胶质母细胞瘤的金标准。通过手术获取肿瘤组织,进行病理切片检查,显微镜下可见肿瘤细胞具有高度异型性,细胞核大、深染,有明显的核分裂象等病理特征。
五、治疗方式
1.手术治疗:尽可能切除肿瘤组织,以缓解颅内压增高,为后续治疗创造条件。但由于胶质母细胞瘤浸润性生长的特点,完全切除较为困难。对于儿童患者,手术需要更加精细操作,避免对儿童未完全发育的脑组织造成过度损伤。
2.放疗:术后通常需要进行放疗,利用射线杀灭残留的肿瘤细胞。放疗可以延缓肿瘤复发,不同年龄患者对放疗的耐受性有所不同,儿童在放疗时需要考虑对生长发育的影响等因素。
3.化疗:常用一些化疗药物进行辅助治疗,通过血液循环到达肿瘤部位发挥作用。但儿童在化疗时要严格考虑药物对生长发育、器官功能等的影响,选择合适的化疗方案和药物剂量。
六、预后情况
胶质母细胞瘤预后较差,总体生存期较短。但不同患者预后存在差异,一般来说,年龄较小、身体状况较好、肿瘤切除程度较高等因素可能对预后有一定积极影响。儿童患者由于其自身的生理特点,预后可能受到更多因素的综合影响,需要密切关注病情变化并采取相应的综合治疗措施来改善预后和提高生活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