躁郁症即双相情感障碍目前尚无法完全根治,但通过规范综合治疗可有效控制症状等,其预后受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影响,控制措施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生活方式调整。
一、目前对躁郁症根治的认知
躁郁症即双相情感障碍,目前尚无法完全根治。但通过规范的综合治疗可以有效控制症状、减少复发,使患者达到临床治愈,恢复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大量临床研究显示,约半数以上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经过系统治疗后可以长期维持病情稳定,像规律服用心境稳定剂(如丙戊酸盐、锂盐等)、接受心理治疗以及保持健康生活方式等综合干预措施能显著改善预后。
二、影响躁郁症预后的相关因素
年龄因素:青少年发病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往往症状更为复杂,且复发风险相对较高。而中老年发病的患者在治疗时需考虑身体机能衰退以及可能合并的其他慢性疾病等因素,用药时要更谨慎评估药物对肝肾功能等的影响。例如青少年患者由于处于身心快速发展阶段,情绪波动本身可能更为剧烈,疾病对其认知、社交等方面的发展干扰较大。
性别因素:女性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在月经周期、孕期、围绝经期等特殊生理时期病情更容易出现波动。比如在月经前期,部分女性患者可能会出现情绪烦躁、抑郁加重等情况;孕期由于激素水平变化,病情复发或加重的风险增加,产后也可能面临情绪波动等问题。男性患者相对更易出现冲动、易怒等躁狂发作表现,但具体发病和预后也会因个体差异有所不同。
生活方式因素: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会影响躁郁症预后。长期睡眠不足、过度饮酒、缺乏规律运动等都可能诱发病情复发或使症状加重。例如长期熬夜会打乱人体生物钟,影响神经递质平衡,从而干扰情绪稳定;而过度饮酒会直接损害大脑神经功能,加重躁狂或抑郁症状。相反,保持规律充足的睡眠、适度的有氧运动(如每周坚持3-5次,每次30分钟左右的中等强度运动)、健康的饮食习惯等良好生活方式有助于稳定情绪,辅助病情控制。
病史因素:初次发病时症状的严重程度、是否及时规范治疗等病史情况对预后影响较大。如果初次发作时病情严重,出现自杀观念或行为、严重躁狂冲动行为等,后续复发风险往往更高。而初次发病后能及时接受系统治疗,如在发病早期就开始规范使用心境稳定剂并配合心理治疗等,病情更容易得到控制,复发次数相对较少。
三、控制躁郁症的主要措施
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有心境稳定剂(如碳酸锂等)、抗精神病药物(如奥氮平、喹硫平等)、抗抑郁药物(但使用需谨慎,因为部分抗抑郁药物可能诱发转躁)等。药物的选择和使用需根据患者具体的病情发作类型(如躁狂发作、抑郁发作或混合发作等)来个体化制定,通过药物稳定神经递质水平,控制情绪的过度波动。
心理治疗:包括认知行为疗法、人际与社会节律疗法等。认知行为疗法可以帮助患者识别和改变负面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例如引导患者认识到不合理的认知对情绪的影响并进行纠正;人际与社会节律疗法强调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和稳定的人际关系,通过维持稳定的社会节律来调节情绪,对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恢复社会功能和稳定情绪有重要作用。
生活方式调整:除了前面提到的睡眠、运动、饮食等方面,还包括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固定起床和睡觉时间,建立稳定的生活节奏;避免压力过度累积,学会有效的压力应对方式,如通过冥想、深呼吸等放松技巧来缓解压力;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积极参与社交活动等,这些都有助于稳定患者的情绪状态,降低病情复发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