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垂体腺瘤是什么
脑垂体腺瘤是起源于垂体前叶、后叶及颅咽管上皮残余细胞的肿瘤,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不同类型有不同年龄性别分布及相关因素。分为功能性和无功能性,功能性会致相应激素升高出现特征症状,无功能性肿瘤大时压迫致相应表现。可通过内分泌功能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头颅CT、MRI)诊断,治疗方式有手术、药物、放射治疗。
一、发病情况与相关因素
年龄与性别: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不同类型的垂体腺瘤在年龄和性别分布上有一定差异。例如,泌乳素腺瘤在女性中相对多见,可在育龄期女性中高发;而其他类型的垂体腺瘤在男性和女性的发病比例上也有不同特点。一般来说,垂体腺瘤在成年人中的发病率相对较高,但儿童也可能罹患。
生活方式与病史:长期的不良生活方式可能对垂体腺瘤的发生有一定影响,如长期精神压力过大可能会影响内分泌系统的平衡,从而增加垂体腺瘤的发病风险。另外,一些遗传综合征相关的病史可能与垂体腺瘤的发生相关,比如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1型等遗传疾病,患者发生垂体腺瘤的概率会明显高于正常人群。
二、垂体腺瘤的分类
功能性垂体腺瘤:这类腺瘤能分泌具有生物学活性的激素,导致相应激素水平升高,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
泌乳素腺瘤:主要分泌过多的泌乳素,女性患者常表现为月经紊乱、泌乳、不孕等;男性患者可出现性功能减退、胡须减少、乳房发育等症状。
生长激素腺瘤:过多分泌生长激素,在儿童期发病可引起巨人症,成人发病则表现为肢端肥大症,出现手脚增大、面部变粗、容貌改变、内脏器官增大等表现。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腺瘤:分泌过多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导致皮质醇增多,引起库欣综合征,表现为向心性肥胖、满月脸、水牛背、高血压、血糖升高等。
促甲状腺激素腺瘤:分泌过多促甲状腺激素,引起甲状腺功能亢进相关表现,如心悸、多汗、消瘦、甲状腺肿大等。
无功能性垂体腺瘤:不分泌具有生物学活性的激素,肿瘤增大可压迫垂体周围组织,引起相应的症状,如压迫视神经可导致视力下降、视野缺损等。
三、临床表现
激素分泌异常相关表现:不同类型的功能性垂体腺瘤有其特征性的激素分泌异常表现,如前面提到的泌乳素腺瘤、生长激素腺瘤等各自对应的症状。
肿瘤压迫相关表现:无论是功能性还是无功能性垂体腺瘤,当肿瘤增大到一定程度时,都会压迫周围组织。压迫视神经时可出现视力减退、视野缺损,典型的视野缺损如双颞侧偏盲;压迫垂体周围组织还可能引起垂体功能减退,出现乏力、嗜睡、食欲减退、性腺功能减退等一系列表现。
四、诊断方法
内分泌功能检查:通过测定血液中各种垂体激素及相关靶腺激素水平来判断是否存在激素分泌异常。例如,测定泌乳素、生长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促甲状腺激素等,以及甲状腺激素、性激素等靶腺激素水平。
影像学检查
头颅CT:可以发现较大的垂体腺瘤,能初步显示肿瘤的位置、大小等情况。
头颅MRI:对垂体腺瘤的诊断价值更高,它可以更清晰地显示垂体腺瘤的细微结构,对于微小垂体腺瘤的诊断更具优势,能准确判断肿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五、治疗方式
手术治疗:是垂体腺瘤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通过经蝶窦手术或开颅手术等方式切除肿瘤,解除肿瘤对周围组织的压迫。
药物治疗:某些功能性垂体腺瘤可通过药物治疗,例如泌乳素腺瘤可使用多巴胺激动剂进行治疗,通过药物抑制泌乳素的分泌,缩小肿瘤体积。
放射治疗:适用于手术残留、复发的垂体腺瘤,或者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通过放射线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