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尿液、影像学检查及必要时的肾活检可用于评估肾功能及相关疾病情况,血液检查可了解肾功能指标、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尿液检查包括尿常规和24小时尿蛋白定量,影像学检查有超声和CT,肾活检用于明确不明确病因或不典型病情的肾脏病理类型,不同人群检查表现和意义有差异。
一、血液检查
1.肾功能指标:血肌酐(Scr)是反映肾功能的重要指标,当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到正常的1/3时,血肌酐才会明显升高,通常男性血肌酐正常范围约53~106μmol/L,女性约44~97μmol/L;尿素氮(BUN)也会升高,正常成人空腹尿素氮为3.2~7.1mmol/L,尿毒症时往往明显升高;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可评估肾功能损害程度,eGFR<60ml/(min·1.73m2)且持续3个月以上,结合其他检查可考虑慢性肾脏病,进一步发展可能进展为尿毒症。年龄方面,老年人肾功能生理性减退,血肌酐等指标可能较年轻人稍高但需结合自身基础情况判断;有慢性肾病病史的人群,需定期监测这些指标变化以便早期发现尿毒症。
2.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尿毒症患者常出现电解质紊乱,如高钾血症,血钾>5.5mmol/L,严重时可导致心律失常等;低钙血症,血钙<2.2mmol/L左右,同时常伴有血磷升高,血磷>1.45mmol/L;还可出现代谢性酸中毒,血气分析显示pH<7.35,碳酸氢根降低等。不同年龄人群电解质紊乱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尿毒症时电解质紊乱可能影响生长发育,需更密切监测;女性在特殊生理时期如孕期等,电解质平衡可能受影响,需综合评估。
二、尿液检查
1.尿常规:可见蛋白尿,尿蛋白定量可>3.5g/24h(肾病综合征范围蛋白尿),也可表现为少量蛋白尿;还可能有血尿,镜下可见红细胞增多;尿比重降低,常固定在1.010左右,因为肾脏浓缩稀释功能受损。对于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定期查尿常规很重要,能早期发现肾脏损害迹象;不同年龄的人群,尿常规异常的意义有所不同,儿童尿常规异常可能提示先天性肾病等问题。
2.24小时尿蛋白定量:准确测量24小时尿液中蛋白质的含量,有助于评估蛋白尿的程度,对于判断肾脏病变的严重程度及病情进展有重要意义。比如大量蛋白尿提示肾小球病变较严重,可能发展为尿毒症的风险较高。有家族遗传性肾病病史的人群,更应关注24小时尿蛋白定量的变化。
三、影像学检查
1.超声检查:肾脏超声可观察肾脏的大小、形态等。慢性尿毒症患者肾脏多缩小,皮质变薄,实质回声增强等。超声检查方便无创,可作为常规筛查手段。不同年龄阶段肾脏超声表现有一定差异,儿童尿毒症时肾脏超声表现可能与成人有所不同,需要专业医生结合具体情况判断;有长期肾脏病史的人群,定期超声检查能动态观察肾脏结构变化。
2.CT检查:对于一些复杂情况,如怀疑肾脏有占位性病变等,CT检查可更清晰地显示肾脏的形态、结构,帮助鉴别诊断。但CT有一定辐射,一般不作为首选筛查,在超声等初步检查提示异常时考虑进行。
四、肾活检(必要时)
对于一些病因不明确,或者病情进展不典型的情况,可能需要进行肾活检。通过肾活检可以明确肾脏病理类型,如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等不同病理类型对病情的判断和预后评估有重要价值。但肾活检是有创检查,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对于凝血功能异常等人群要谨慎实施。年龄较小的儿童进行肾活检需充分评估风险,在有经验的医生操作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