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胃炎和胃肠炎本质相同,由微生物感染、化学毒物或药品等引起,感染因素包括不同病毒、细菌、寄生虫及相关人群感染特点,非感染因素有药物、酗酒等;症状有共同及不同人群表现细节;诊断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等,不同年龄人群检查指标参考范围不同;治疗包括一般治疗和对症治疗,不同人群需注意;预防要从饮食、个人卫生、生活习惯等方面,不同年龄人群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概念定义
肠胃炎和胃肠炎本质是同一类疾病,是胃黏膜和肠黏膜发炎,通常由微生物感染引起,也可因化学毒物或药品导致。
二、病因方面
感染因素:病毒(如轮状病毒等)、细菌(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寄生虫(如阿米巴原虫等)感染是常见病因。不同年龄人群感染源有差异,儿童可能更易感染轮状病毒等,而成年人可能因食用不洁食物感染大肠杆菌等细菌。生活方式上,不注意饮食卫生,如食用被污染的食物、饮用不洁水源等易引发感染。有胃肠病史者感染后更易复发或加重病情。
非感染因素:药物刺激(如非甾体抗炎药等)、酗酒、严重创伤及大手术、极端环境等。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的人群,发生肠胃炎或胃肠炎的风险增加;酗酒者酒精刺激胃肠道黏膜,也易引发炎症;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若受到严重创伤或大手术打击,更易出现胃肠黏膜炎症。
三、症状表现
共同症状:都可出现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症状。腹痛程度可轻可重,腹泻次数从数次到数十次不等,呕吐可呈喷射性或非喷射性。不同年龄人群症状表现有差异,儿童可能因腹泻、呕吐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等情况更迅速,需更关注。
不同人群表现细节:儿童肠胃炎或胃肠炎时,除上述常见症状外,还可能因身体发育不完善,出现精神萎靡、哭闹不安等情况;老年人症状可能不典型,腹痛、腹泻症状可能相对较轻,但更易出现营养不良、水电解质平衡紊乱等并发症。
四、诊断方法
病史采集:了解患者发病前的饮食情况、旅行史、接触史等。对于儿童,要询问家长其近期饮食及周围儿童是否有类似症状;对于老年人,要询问既往胃肠病史、用药史等。
体格检查:包括腹部触诊等,观察患者腹部有无压痛、反跳痛等。儿童体格检查时需更轻柔,老年人要注意其腹部体征是否典型。
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可了解白细胞等指标是否升高,提示是否有感染;粪便常规检查可查看有无病原体等。不同年龄人群血常规等指标参考范围不同,儿童和老年人的正常指标范围与成年人有差异,需依据各自标准判断。
五、治疗原则
一般治疗:休息、适当补液等。儿童要保证充足休息,根据脱水情况适当补充水分和电解质;老年人补液时要注意速度和量,避免加重心脏负担等。
对症治疗:针对腹痛、腹泻、呕吐等症状进行处理。但药物使用需谨慎,尤其儿童和老年人,优先选择对身体影响小的非药物或合适药物。如腹泻严重时,儿童可考虑使用蒙脱石散等相对安全的药物辅助止泻,但需遵儿童用药特点;老年人使用药物时要考虑肝肾功能等因素。
六、预防措施
饮食方面:保持饮食清洁,不吃变质食物,水果洗净后食用,喝开水等。不同年龄人群饮食注意事项不同,儿童要避免食用生冷、不卫生食物;老年人要注意饮食易消化,避免刺激性食物。
个人卫生:勤洗手,尤其在饭前便后。儿童要养成良好洗手习惯,家长要督促;老年人行动不便时,要注意自身手部清洁。
生活习惯:避免酗酒,合理用药等。长期服药人群要注意药物对胃肠的刺激,定期监测胃肠情况;老年人要注意生活规律,减少不良生活方式对胃肠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