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化脓性胆管炎的处理包括紧急处理维持生命体征与抗感染、解除胆道梗阻(如ERCP及ENBD或EST、PTCD)、手术治疗(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胆肠吻合术)、术后护理与监测(病情监测、感染控制、营养支持)及预防复发(针对病因治疗、定期随访),需根据患者不同情况如年龄等进行相应评估与处理。
一、紧急处理
1.维持生命体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心率、血压、呼吸、体温等。若患者出现休克表现,应积极进行抗休克治疗,快速建立静脉通道,补充血容量,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
2.抗感染:及时应用广谱抗菌药物,覆盖可能的致病菌,如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厌氧菌等。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及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调整抗菌药物。
二、解除胆道梗阻
1.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及鼻胆管引流(ENBD)或内镜下括约肌切开术(EST):适用于胆总管结石、胆管狭窄等引起的急性化脓性胆管炎,可迅速解除胆道梗阻,引流胆汁,改善病情。对于老年患者,需评估其心肺功能及耐受手术的能力;对于儿童患者,操作需更加精细谨慎,充分考虑其生理特点。
2.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PTCD):对于病情危重、不能耐受ERCP的患者,可采用PTCD,通过穿刺肝脏将引流管置入胆道,引流胆汁,减轻胆道压力。在操作过程中要注意避免损伤周围组织,对于有出血倾向或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需特别谨慎。
三、手术治疗
1.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适用于胆总管结石合并胆道梗阻的患者。手术目的是取出结石,解除梗阻,放置T管引流胆汁。对于合并胆囊结石的患者,可同时行胆囊切除术。对于高龄患者,手术风险相对较高,需充分评估其全身状况,如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权衡手术利弊;儿童患者则需考虑其生长发育及手术对胆道结构的影响。
2.胆肠吻合术:适用于胆道狭窄等引起的胆道梗阻且无法通过其他方法解除的患者。通过建立胆道与肠道的吻合,恢复胆汁引流。但该手术方式相对复杂,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可能较高,需根据患者具体病情谨慎选择。
四、术后护理与监测
1.病情监测: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腹部症状和体征,包括腹痛、腹胀、黄疸等情况,以及引流管的引流情况,如引流液的颜色、量、性质等。对于老年及儿童患者,因其病情变化相对较快,需更加频繁地进行监测。
2.感染控制:继续应用抗菌药物,保持引流管通畅,防止逆行感染。注意手术切口的护理,保持切口清洁干燥,预防切口感染。对于特殊人群,如合并糖尿病的患者,需严格控制血糖,以促进切口愈合和预防感染。
3.营养支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营养状况给予适当的营养支持,保证患者摄入足够的热量、蛋白质、维生素等,促进身体恢复。对于不能经口进食的患者,可采用肠内或肠外营养支持。儿童患者的营养支持需充分考虑其生长发育需求,确保营养均衡。
五、预防复发
1.针对病因治疗:积极治疗胆道结石、胆道蛔虫、胆管狭窄等基础疾病,防止急性化脓性胆管炎复发。对于有胆道结石的患者,可根据结石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如内镜下取石、手术取石等;对于胆道蛔虫患者,需及时驱虫治疗,并注意个人卫生,预防蛔虫再次感染。
2.定期随访:患者出院后需定期随访,复查肝功能、腹部超声等检查,了解胆道情况,以及时发现问题并处理。老年患者和儿童患者的随访频率可根据具体病情适当调整,老年患者可能需要更频繁地监测胆道情况,儿童患者则需关注其生长发育及胆道结构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