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病的治疗方法
慢性胃病可通过多方面进行综合应对。生活方式调整包括饮食规律(定时定量、戒烟限酒等)、选择易消化营养食物及调整作息;药物治疗有抑酸药物抑制胃酸分泌、胃黏膜保护剂形成保护屏障;针对不同病因,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需规范根除治疗,自身免疫性胃炎针对并发症治疗;中医辅助治疗可通过中药调理,且需辨证论治,不同人群用药有差异。
一、生活方式调整
1.饮食规律:定时定量进餐,避免过饥过饱。研究表明,规律的饮食习惯有助于维持胃黏膜的正常修复和胃酸分泌的节律,减少对胃黏膜的刺激。例如,每日可安排3-5餐,但每餐食量适中,避免一次性进食过多加重胃部消化负担。对于有吸烟饮酒习惯的人群,吸烟会影响胃黏膜的血液循环,饮酒会直接刺激胃黏膜,增加慢性胃病的发病风险及加重病情,因此应严格戒烟限酒。
2.饮食内容:选择易消化、富含营养的食物。多摄入蔬菜水果,如西兰花、胡萝卜、苹果等,其中富含的维生素和膳食纤维对胃黏膜有保护作用。减少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的摄入,这类食物易引起胃黏膜充血、水肿,加重胃部不适。对于患有慢性胃病的老年人,由于消化功能相对较弱,更应注重食物的软烂程度,可将食物适当加工成糊状等便于消化的形式。而对于年轻的慢性胃病患者,若有不良的熬夜等生活方式,也需调整作息,保证充足睡眠,因为睡眠不足会影响胃部的自我修复机制。
二、药物治疗
1.抑酸药物:如质子泵抑制剂等,可抑制胃酸分泌,常用于胃酸分泌过多引起的慢性胃病,如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其通过特异性地作用于胃黏膜壁细胞上的质子泵,阻断胃酸分泌的最后步骤,从而降低胃酸水平,促进胃黏膜损伤的修复。
2.胃黏膜保护剂:例如铝碳酸镁等,能在胃黏膜表面形成保护屏障,减轻胃酸、胆汁等对胃黏膜的侵蚀。铝碳酸镁可迅速中和胃酸,并吸附胆汁酸等,同时促进胃黏膜合成前列腺素,增强胃黏膜的防御功能。
三、针对不同病因的特殊处理
1.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慢性胃病:若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需进行规范的根除治疗。一般采用质子泵抑制剂联合铋剂联合两种抗生素的四联疗法。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导致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慢性胃病的重要因素,根除幽门螺杆菌可显著降低胃病的复发率及并发症发生风险。对于儿童患者,若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需谨慎选择药物,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优先选择对儿童相对安全且有效的治疗方案,但由于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治疗有其特殊性,需由专业医生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方案。
2.自身免疫性胃炎:目前主要是针对相关并发症进行治疗。自身免疫性胃炎是由于自身免疫反应攻击胃黏膜壁细胞,导致胃酸分泌减少等情况,对于出现贫血等并发症的患者,需补充维生素B12等进行相应治疗。对于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家族史的人群,在日常生活中应更加关注胃部健康,定期进行胃镜等检查,以便早期发现胃部病变。
四、中医辅助治疗
1.中药调理:一些中药方剂对慢性胃病有一定的调理作用,如柴胡疏肝散可用于肝气郁结引起的胃脘胀痛等症状;参苓白术散适用于脾胃虚弱、运化失常导致的消化不良等情况。但中医治疗需根据患者的具体证型进行辨证论治,不同年龄、体质的患者适用的中药方剂及剂量等均有所不同。例如,老年患者由于体质虚弱,在使用中药调理时需考虑其肝肾功能等情况,用药剂量应适当调整,避免加重肝肾功能负担。年轻患者若因情志不舒等因素导致慢性胃病,可在中医师的指导下选用合适的中药进行调理,但需注意保持心情舒畅,配合中药治疗以提高疗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