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轮状病毒性腹泻
轮状病毒性腹泻是由轮状病毒引起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病原体对外界环境抵抗力强,通过粪-口等途径传播。婴幼儿起病急,有发热、呕吐、频繁水样便等表现,成人症状相对较轻。可通过粪便常规等检查诊断,治疗需补液及对症治疗,预防可通过接种疫苗和注意卫生措施。
一、轮状病毒性腹泻的定义
轮状病毒性腹泻是由轮状病毒引起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轮状病毒属于呼肠孤病毒科轮状病毒属,是引起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体之一,也可感染成人。
二、病原体特点
轮状病毒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强,在环境中可存活数天至数周。它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也可通过气溶胶形式经呼吸道传播。
三、临床表现
1.婴幼儿表现:起病急,常伴有发热,体温一般在38-40℃左右,随后出现呕吐,接着频繁腹泻,大便呈水样或蛋花汤样,无腥臭味,每日腹泻次数可达十余次甚至数十次。由于频繁腹泻和呕吐,容易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等,如出现精神萎靡、尿量减少、眼窝凹陷、皮肤弹性差等脱水表现,以及电解质紊乱相关的症状,如低钾血症可表现为四肢无力、腹胀等。
年龄影响:婴幼儿尤其是6-24月龄的婴儿更容易感染轮状病毒并出现较明显的腹泻症状,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婴儿免疫系统相对尚未完全成熟,对轮状病毒的抵抗力较弱。
2.成人表现:成人感染轮状病毒后,症状相对婴幼儿来说可能较轻,主要表现为腹泻,大便多为稀水样便,每日腹泻次数一般少于婴幼儿,也可伴有恶心、呕吐、腹痛等症状,发热相对少见或程度较轻。
四、诊断方法
1.粪便常规检查:大便常规可见白细胞正常或偶见,红细胞一般不存在。
2.病原学检查: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方法检测粪便中的轮状病毒抗原,是诊断轮状病毒性腹泻的常用方法,能够快速准确地检测出是否存在轮状病毒感染。
3.核酸检测:聚合酶链反应(PCR)等核酸检测方法可以更灵敏地检测轮状病毒的核酸,对于早期诊断和明确病毒类型有重要意义。
五、治疗原则
1.补液治疗:对于腹泻引起的脱水和电解质紊乱,需要及时进行补液。轻度脱水可口服补液盐纠正脱水和电解质紊乱;中、重度脱水则需要静脉补液,补充丢失的水分和电解质,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特殊人群:婴幼儿补液时要注意补液的速度和量,根据婴幼儿的体重、脱水程度等精确计算补液量,避免补液过快或过慢对婴幼儿造成不良影响。成人补液也需要根据具体的脱水情况进行合理调整,对于老年患者,要密切监测心肾功能,防止补液过多导致心功能不全等并发症。
2.对症治疗:对于呕吐明显的患者,可以适当使用止吐药物缓解症状,但需谨慎选择,避免影响对病情的观察。对于腹泻症状,目前没有特效的抗病毒药物专门针对轮状病毒来止泻,主要是通过调整饮食等一般对症支持治疗来缓解腹泻症状。
六、预防措施
1.疫苗接种:接种轮状病毒疫苗是预防轮状病毒性腹泻的有效措施。目前有口服轮状病毒活疫苗,适用于6周龄至32周龄的婴儿,接种后可刺激机体产生对轮状病毒的免疫力,降低感染轮状病毒的风险和减轻感染后的症状严重程度。
特殊人群:接种疫苗前要确保婴儿身体健康,如有发热、急性感染等情况应暂缓接种。对于有免疫缺陷等特殊健康状况的婴儿,接种疫苗需要在医生的评估下进行。
2.卫生措施: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尤其是在接触婴幼儿前、准备食物前、更换尿布后等。保持环境卫生,对婴幼儿的玩具、餐具等定期进行消毒。在轮状病毒流行季节,避免带婴幼儿去人群密集、卫生条件差的场所,减少感染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