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芽肿性乳腺炎是什么意思
肉芽肿性乳腺炎是一种以乳腺组织肉芽肿形成为主要病理特征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多见于生育期女性,发病年龄有特点,临床表现为乳房肿块等,诊断靠影像学和病理学检查,需与乳腺癌、浆细胞性乳腺炎鉴别,治疗有药物和非药物方式,育龄及哺乳期女性有特殊注意事项。
一、肉芽肿性乳腺炎的定义
肉芽肿性乳腺炎是一种以乳腺组织肉芽肿形成为主要病理特征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它主要侵犯乳腺小叶,病因尚不十分明确,可能与自身免疫反应、感染(如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等)、创伤、口服避孕药等因素有关。
二、临床表现
发病年龄:多见于生育期女性,尤其是30-40岁的经产妇,但近年来也有年轻未育女性发病的情况。不同年龄阶段的女性在临床表现上可能无明显特殊差异,但生育情况等因素可能与疾病的发生发展有一定关联,比如经产妇相对更易患病可能与乳腺的生理变化等有关。
症状表现:患者多以乳房肿块起病,肿块可单发或多发,大小不一,一般质地较硬,边界不太清晰,与皮肤可有粘连,部分患者可伴有乳房疼痛,疼痛程度不等,有的为隐痛,有的可较明显。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乳头溢液,溢液性质可为浆液性或血性等。病情进展过程中,肿块可能会有红肿,少数患者可伴有低热等全身症状,但一般体温不会过高。
三、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
乳腺超声:可发现乳腺内的肿块,表现为低回声或混合回声区,边界不清,内部回声不均匀,有助于初步判断肿块的位置、大小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但特异性相对有限。
乳腺X线摄影(钼靶):可见边界不清的肿块影,有时可伴有微小钙化等表现,但对于肉芽肿性乳腺炎的诊断价值不如超声及磁共振成像(MRI)。
乳腺MRI:对肉芽肿性乳腺炎的诊断有较高价值,可多方位、多序列成像,能更清晰地显示病变的范围、形态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有助于鉴别诊断,比如与乳腺癌等疾病相鉴别。
病理学检查:是确诊肉芽肿性乳腺炎的金标准。通过空芯针穿刺活检或手术切除活检获取病变组织,显微镜下可见以乳腺小叶为中心的肉芽肿形成,有上皮样细胞、多核巨细胞等,周围有淋巴细胞浸润等病理改变。
四、鉴别诊断
乳腺癌:乳腺癌多为单发肿块,质地硬,边界不清,活动度差,常伴有乳头凹陷、橘皮样皮肤改变等,乳腺钼靶可能发现肿块边界不规则、有毛刺及微小钙化等,病理学检查可明确鉴别。
浆细胞性乳腺炎:浆细胞性乳腺炎也有乳房肿块、乳头溢液等表现,但病理上以导管扩张、浆细胞浸润为主要特征,与肉芽肿性乳腺炎的肉芽肿形成病理表现不同。
五、治疗相关(仅提及药物名称)
目前治疗药物主要有糖皮质激素等,但具体药物的使用需根据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等综合判断,在治疗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等因素,比如对于年轻女性要考虑药物对内分泌等可能产生的影响等。非药物治疗方面,对于病情较轻的患者可考虑局部热敷等物理治疗来缓解症状,但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育龄女性:如果正在备孕或已经怀孕,在诊断和治疗肉芽肿性乳腺炎时需格外谨慎。因为一些治疗药物可能会对胎儿产生影响,所以需要与妇产科医生共同制定诊疗方案,充分评估药物对妊娠的风险以及疾病本身对妊娠的影响等。
哺乳期女性:哺乳期发病的肉芽肿性乳腺炎患者,要注意哺乳对疾病的影响以及疾病对乳汁质量的可能影响。一方面要评估是否继续哺乳,若继续哺乳需注意乳头的清洁等,另一方面要选择对婴儿影响较小的治疗方式,因为涉及到婴儿的健康,所以在药物选择等方面要更加谨慎,多与医生沟通权衡利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