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性脑病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肝性脑病根据意识障碍程度等分为0-4期,0期为轻微肝性脑病,需专业检查发现异常;1期有轻度性格行为改变、扑翼样震颤,脑电图多数正常;2期意识错乱等症状加重,有明显神经体征,脑电图特征性异常;3期以昏睡和精神错乱为主,神经体征持续或加重,脑电图异常;4期昏迷,各种反射等有相应改变,脑电图明显异常,其临床表现渐次发展,有基础疾病者需关注精神神经变化及时就医。
0期(潜伏期):又称轻微肝性脑病,患者无行为、性格异常,无神经系统病理征,常规神经系统检查和脑电图正常,但患者在心理智能测试(如数字连接试验、符号数字测试等)、事件相关电位(P300)检查中可出现异常,主要是因为肝脏功能减退影响了脑部的代谢和神经传导等,而生活方式上如果长期大量饮酒、有慢性肝病病史的人群更容易发生,此期需要通过相关专业检查才能发现异常,特殊人群如儿童肝性脑病较少见,若发生多与先天性代谢疾病等有关。
1期(前驱期):主要表现为轻度的性格改变和行为失常,例如焦虑、欣快激动、淡漠、睡眠倒错(昼睡夜醒)、行为异常(如衣冠不整、随地便溺等)。神经系统查体可有扑翼样震颤,即嘱患者两臂平伸,手指分开时,出现双手向外侧偏斜,掌指关节、腕关节,甚至肘与肩关节急促而不规则地扑击样抖动。此期脑电图多数正常,是因为肝脏功能进一步减退,使得脑部神经递质代谢失衡开始出现较轻微的临床表现,对于有慢性肝病基础的患者,若出现上述性格行为改变需警惕,儿童肝性脑病此期表现可能不太典型,需结合病史及相关检查综合判断。
2期(昏迷前期):以意识错乱、睡眠障碍、行为失常为主。前一期的症状加重,定向力(对时间、地点、人物的定向能力)和理解力均减退,对时、地、人的概念混乱,不能完成简单的计算和智力构图(如搭积木、用火柴摆图案等),言语不清、书写障碍、举止反常也很常见。多有睡眠时间倒错,甚至有幻觉、恐惧、狂躁,而被视为一般精神病。此期患者有明显神经体征,如腱反射亢进、肌张力增高、踝阵挛及Babinski征阳性等。扑翼样震颤仍可引出,脑电图有特征性异常。主要是由于肝脏功能严重受损,更多的毒素影响脑部神经,导致神经功能紊乱加重,对于有慢性肝病且出现上述较明显精神神经症状的患者要高度重视,儿童肝性脑病此期同样需结合其自身特点及基础病情来评估。
3期(昏睡期):以昏睡和精神错乱为主,大部分时间患者呈昏睡状态,但可以唤醒,醒时尚可应答,但常有神志不清和幻觉。各种神经体征持续或加重,肌张力增高,四肢被动运动常有抵抗力,锥体束征常呈阳性,扑翼样震颤仍可引出,脑电图有异常波形。此期是因为肝脏功能进一步恶化,更多毒素蓄积于脑部,神经功能严重受影响,对于慢性肝病患者出现昏睡等情况要及时就医评估,儿童肝性脑病在这一期的表现可能因儿童本身神经系统发育等特点而有不同的呈现,需谨慎对待。
4期(昏迷期):昏迷,不能唤醒。浅昏迷时,对疼痛刺激有反应,腱反射和肌张力亢进;深昏迷时,各种反射消失,肌张力降低,瞳孔常散大,可出现阵发性惊厥、踝阵挛等。脑电图明显异常。此期是肝脏功能极度衰竭,大量毒素积聚脑部,严重影响神经功能,导致患者进入深度昏迷状态,对于任何出现昏迷的患者都要立即就医,儿童肝性脑病昏迷期情况更危急,需紧急处理。
肝性脑病的临床表现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不同分期有不同特点,了解这些临床表现有助于早期发现和诊断肝性脑病,对于有慢性肝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要密切关注自身精神神经方面的变化,及时就医检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