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用针灸治疗肩周炎
针灸治疗肩周炎包括穴位选择、操作方法、疗程及注意事项。穴位分局部(肩髃、肩髎、肩贞等)和远端(合谷、曲池等);操作有毫针刺法(局部穴进针0.5-1寸,远端穴较浅,依年龄等调力度角度)和艾灸法(温和灸,虚寒体质适用,儿童少用,老年等防烫伤);疗程一般每周2-3次,10次1疗程,视病情等调整;注意事项有治疗后保暖、忌生冷油腻,孕妇肩井等穴慎针,高血压患者进针手法轻。
1.针灸治疗肩周炎的穴位选择
1.局部穴位:肩髃穴,位于肩部,三角肌上,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时,当肩峰前下方凹陷处。肩髎穴,在肩部,肩髃后方,当臂外展时,于肩峰后下方呈现凹陷处。肩贞穴,在肩关节后下方,臂内收时,腋后纹头上1寸。这些局部穴位可以直接作用于肩部病变部位,改善肩部的气血运行。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穴位定位可能因个体差异略有不同,但总体遵循解剖学标志进行定位。年轻患者肌肉力量相对较好,定位时可稍准确些;老年患者可能存在肌肉萎缩等情况,定位需结合经验适当调整。
2.远端穴位:合谷穴,位于手背,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曲池穴,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选取远端穴位是利用经络的循行,通过调节全身气血来改善肩部的症状。对于生活方式久坐的人群,远端穴位的刺激有助于调节身体整体的气血流通,缓解肩部因气血不畅导致的肩周炎症状。有病史的患者,在选择穴位时需考虑其基础疾病对针灸刺激的耐受情况,比如患有心脏病的患者,合谷穴的强刺激可能需要谨慎。
2.针灸治疗肩周炎的操作方法
1.毫针刺法:常规消毒后,根据穴位特点选用合适的毫针进针。肩髃穴、肩髎穴等局部穴位进针深度一般为0.5-1寸左右,采用提插捻转补泻法。如果患者肩部疼痛较甚,可适当采用泻法,以疏通经络;若患者正气不足,可采用补法。远端穴位合谷、曲池等进针深度相对较浅,一般0.3-0.5寸。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进针的力度和角度需要调整。儿童患者肌肉娇嫩,进针宜轻、宜浅;老年患者肌肉松弛,进针时要注意防止弯针等情况。生活方式不健康的人群,如长期熬夜、缺乏运动的人,在针灸操作时,医生需要根据其身体的耐受程度适当调整手法。
2.艾灸法:可配合艾灸,常用温和灸。将艾条点燃后,距离穴位皮肤约2-3厘米处进行熏烤,以局部有温热感但无灼痛为度。艾灸具有温通经络、散寒止痛的作用。对于虚寒体质的肩周炎患者,艾灸的效果可能更好。在年龄方面,儿童一般不建议采用艾灸,因为儿童皮肤娇嫩,艾灸掌握不好温度容易烫伤;老年患者可以适当采用艾灸,但要注意避免烫伤。有病史的患者,如患有糖尿病的患者,皮肤感觉可能减退,艾灸时更要注意控制温度和距离,防止烫伤。
3.针灸治疗肩周炎的疗程及注意事项
1.疗程安排:一般每周针灸2-3次,10次为1个疗程。具体疗程需根据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恢复情况等进行调整。对于病情较轻的年轻患者,可能1-2个疗程即可见效;而病情较重、年龄较大的患者可能需要2-3个疗程甚至更长时间。生活方式不良的患者,在治疗期间需要配合改善生活方式,否则可能影响治疗效果。
2.注意事项:针灸治疗后,患者要注意肩部保暖,避免受寒,因为受寒可能导致肩部气血凝滞,加重肩周炎症状。在饮食方面,建议患者避免食用生冷、油腻食物,多吃一些富含营养、有助于气血恢复的食物。对于特殊人群,如孕妇,肩部穴位针灸需谨慎,尤其是肩井等穴位,以免引起流产等不良后果;高血压患者在针灸时,要注意防止过度紧张导致血压波动,进针时手法宜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