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调整肾病综合征治疗方案需多方面着手,要评估激素使用情况,加用免疫抑制剂;优化一般治疗需限制钠盐摄入、适当控制饮水量;要排查感染、血栓形成等并发症;还需关注不同病理类型的影响,如微小病变型对激素敏感、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对激素反应差、膜性肾病进展缓等,小儿患者病理有特点且用药需考虑安全性合理性。
1.评估激素使用情况:肾病综合征患者常用糖皮质激素治疗,若水肿不消,需评估激素剂量是否合适。一般初始治疗需足量足疗程,如泼尼松通常起始剂量为1mg/(kg·d),口服8-12周,之后逐渐减量。若激素疗效不佳,可能需要调整为冲击治疗等方案,但需依据患者具体病情,如病理类型等因素,微小病变型肾病综合征对激素敏感,而膜性肾病等可能激素效果相对差些,需进一步评估。
2.加用免疫抑制剂:对于激素抵抗或依赖的肾病综合征患者,可加用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其通过抑制免疫反应发挥作用,但使用时需注意其可能的副作用,如骨髓抑制、出血性膀胱炎等,在儿童中使用需尤其谨慎,要权衡利弊,根据患儿的年龄、肾功能等情况综合考虑是否使用及使用剂量等;吗替麦考酚酯也是常用免疫抑制剂,其副作用相对较轻,但也需监测血常规、肝肾功能等指标。
优化一般治疗
1.限制钠盐摄入:水肿患者需严格限制钠盐摄入,一般每日钠盐摄入应控制在2-3g以内。因为钠盐摄入过多会导致水钠潴留,加重水肿。不同年龄的患者对钠盐限制的依从性不同,儿童可能更难接受清淡少盐的饮食,需要家长协助监督,选择低盐的食材进行烹饪,如选用新鲜的食材,避免加工过的高盐食品等。
2.适当控制饮水量:根据患者的尿量情况来调整饮水量,一般尿量较多时可适当多饮水,尿量较少时需限制饮水量,每日入量一般为前一日尿量加上500ml左右。对于小儿患者,家长要帮助监测尿量,并根据尿量情况合理控制其饮水量,避免因饮水过多加重水肿。
排查并发症
1.感染的排查与处理:肾病综合征患者由于大量蛋白尿导致免疫球蛋白丢失,机体抵抗力下降,容易发生感染,如呼吸道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等,感染可加重水肿且影响肾病综合征的治疗。需仔细询问患者有无发热、咳嗽、尿频、尿急等感染相关症状,进行血常规、C-反应蛋白、尿常规等检查。若发生感染,需根据感染的病原体选用合适的抗感染药物,如细菌感染选用抗生素,但要注意避免使用对肾功能有影响的药物,儿童患者在选择抗感染药物时更要注意药物的儿童适用性及剂量计算等。
2.血栓形成的排查与处理:肾病综合征患者存在高凝状态,容易发生血栓形成,如肾静脉血栓、下肢静脉血栓等,血栓形成也可能导致水肿不易消退。需进行凝血功能检查、血管超声等检查来排查。若发生血栓,可使用抗凝药物,如低分子肝素等,但使用抗凝药物时需密切监测凝血指标,儿童患者使用抗凝药物更要谨慎,要根据体重等计算合适剂量,并注意观察有无出血等不良反应。
关注病理类型影响
1.不同病理类型的应对:不同的肾病综合征病理类型对治疗的反应及水肿消退情况不同。微小病变型肾病综合征对激素治疗敏感,多数患者经激素治疗后水肿可消退,但部分患者可能复发;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患者对激素治疗反应较差,水肿往往较难消退,治疗上可能需要更强的免疫抑制方案;膜性肾病患者进展相对缓慢,部分患者可自发缓解,水肿情况也因个体差异而异,治疗上可根据患者的肾功能、蛋白尿情况等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如使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等。年龄较小的患儿病理类型可能有其特点,如儿童肾病综合征中微小病变型相对多见,治疗上需考虑儿童的生长发育等因素,在使用药物时更要注重安全性和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