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期膜性肾病如何治疗
二期膜性肾病的治疗包括一般治疗、免疫抑制治疗和并发症防治。一般治疗需注意休息与适度活动、合理饮食,包括适量优质蛋白、限制钠盐和减少饱和脂肪摄入;免疫抑制治疗针对中重度蛋白尿等情况,常用糖皮质激素联合烷化剂、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等,儿童使用需谨慎;并发症防治要注意血栓栓塞时用抗凝药物及儿童剂量调整和监测,感染时注意预防及儿童护理与抗感染药物选择。
饮食:
蛋白质:应给予适量优质蛋白饮食,一般每日每公斤体重0.8-1.0克。优质蛋白如瘦肉、鱼类、蛋类、奶制品等。对于儿童患者,要根据其年龄、体重等合理调整蛋白质摄入量,保证生长发育的同时避免加重肾脏负担。对于肾功能正常的成年患者,过高的蛋白质摄入会增加肾脏滤过负担,而过低则可能导致营养不良;对于合并肾功能不全的患者,需要进一步限制蛋白质摄入。
钠盐:限制钠盐摄入,每日钠盐摄入量应小于3克。过多的钠盐摄入会引起水钠潴留,加重水肿,对于有水肿症状的二期膜性肾病患者尤为重要。无论是儿童还是成年患者,都需要注意饮食中钠盐的含量,避免食用腌制食品、咸菜等高盐食物。
脂肪:减少饱和脂肪的摄入,增加不饱和脂肪的摄入。例如,选择橄榄油、鱼油等富含不饱和脂肪的油脂。这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血脂代谢情况,对于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有一定帮助,因为膜性肾病患者常伴有代谢紊乱,血脂异常较为常见。
免疫抑制治疗
适用情况:对于中重度蛋白尿(24小时尿蛋白定量大于4克)、肾功能进行性下降的患者,通常需要进行免疫抑制治疗。一般来说,当患者24小时尿蛋白定量持续大于4克,且肾功能开始出现异常趋势时,应考虑免疫抑制治疗。儿童患者若病情符合上述情况,也需要在权衡利弊后谨慎考虑免疫抑制治疗,因为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药物的副作用可能对其产生较大影响。
常用药物及机制:
糖皮质激素联合烷化剂:如泼尼松联合环磷酰胺。糖皮质激素可以通过抑制免疫炎症反应发挥作用,环磷酰胺是一种烷化剂,能够抑制B淋巴细胞的增殖,减少抗体生成。有研究表明,糖皮质激素联合环磷酰胺治疗可以减少蛋白尿,延缓肾功能恶化。但对于儿童患者,使用环磷酰胺需要特别谨慎,因为环磷酰胺可能会影响生殖系统发育,导致性腺抑制等副作用,在使用前需要充分评估风险与收益。
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如他克莫司、环孢素。他克莫司通过抑制T淋巴细胞的活化,环孢素抑制T细胞钙调神经磷酸酶的活性,从而发挥免疫抑制作用。研究显示,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对于膜性肾病也有一定的治疗效果,可减少蛋白尿。但对于儿童患者,使用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时需要密切监测血药浓度、肾功能和血压等指标,因为儿童对药物的代谢和耐受性与成人不同,药物副作用的发生风险也可能有所差异。
并发症防治
血栓栓塞并发症:膜性肾病患者由于大量蛋白尿导致体内蛋白质丢失,尤其是抗凝血因子的丢失,容易发生血栓栓塞并发症。对于存在高凝状态的患者,可使用抗凝药物,如低分子肝素。对于儿童患者,使用低分子肝素时要注意剂量的调整,根据体重计算合适的剂量,同时密切观察有无出血倾向等副作用。定期监测凝血功能指标,如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等,以调整抗凝治疗方案。
感染防治:由于患者免疫功能受到一定影响(尤其是在使用免疫抑制治疗时),容易发生感染。要注意预防感染,如保持环境清洁、避免去人员密集场所等。对于儿童患者,要加强日常护理,注意个人卫生,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物,预防呼吸道感染等常见感染性疾病。一旦发生感染,要及时明确感染病原体,并选择合适的抗感染药物,但要避免使用对肾脏有损害的药物,根据感染的不同类型和严重程度进行针对性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