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震荡情况
脑震荡是头部受外力打击后即刻发生短暂脑功能障碍的轻型原发性脑损伤,其病理改变无明显变化。症状有短暂意识障碍、逆行性遗忘、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诊断依靠头部外伤史、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排除其他损伤。治疗包括一般治疗如休息与病情观察,以及药物治疗如止痛、营养神经和对症治疗。特殊人群中,儿童需家长密切观察、优先非药物干预;老年人要关注并发症、谨慎用药;孕妇要考虑药物对胎儿影响并加强心理护理。多数患者经治疗数周可缓解,康复期应逐渐增加活动量、避免二次受伤,还可进行认知训练和心理调节,一般预后良好,但少数患者可能遗留后遗症,需长期康复治疗和心理支持。
一、定义
脑震荡是一种轻型的原发性脑损伤,通常是头部遭受外力打击后,即刻发生短暂的脑功能障碍。其病理改变无明显变化,发生机制至今仍有许多争论。
二、症状表现
1.意识障碍:伤后立即出现短暂的意识丧失,持续数秒至数分钟,一般不超过半小时。部分患者可能仅表现为瞬间的神志恍惚。
2.逆行性遗忘:清醒后对受伤当时及伤前一段时间内的情况不能回忆,遗忘时间的长短与脑震荡的严重程度相关。
3.头痛、头晕:可在伤后即出现,程度轻重不一,一般在数日内逐渐减轻,但少数患者可持续较长时间。
4.恶心、呕吐:伤后数小时内较为常见,一般不剧烈,呕吐次数不多。
5.其他:还可能出现情绪不稳定、注意力不集中、失眠、耳鸣、心悸等症状。
三、诊断
1.病史:有明确的头部外伤史。
2.临床表现:伤后有短暂的意识障碍和逆行性遗忘,伴有头痛、头晕、恶心等症状。
3.辅助检查:头颅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一般无明显异常,可排除其他严重的脑部损伤,如颅骨骨折、脑挫裂伤等。
四、治疗
1.一般治疗
休息:伤后应卧床休息12周,避免过度用脑和体力劳动,保证充足的睡眠,以利于脑功能的恢复。
观察病情: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及头痛、呕吐等症状的变化,若出现症状加重或出现新的症状,应及时复查头颅CT,以排除迟发性颅内血肿等并发症。
2.药物治疗
止痛药物:对于头痛较明显的患者,可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等止痛药物缓解症状。
神经营养药物:如胞磷胆碱等,有助于促进脑功能的恢复。
对症治疗药物:对于有恶心、呕吐症状的患者,可使用止吐药物;对于失眠患者,可使用改善睡眠的药物。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
儿童头部外伤后表达能力有限,家长需密切观察其精神状态、饮食、玩耍等情况。若出现嗜睡、烦躁不安、频繁呕吐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治疗时应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尽量避免使用可能影响儿童生长发育的药物。同时,要注意安抚儿童情绪,避免其因恐惧而加重症状。
2.老年人
老年人多伴有脑血管硬化等基础疾病,脑震荡后发生并发症的风险相对较高。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积极控制基础疾病。
用药时需谨慎,考虑到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药物代谢较慢,应选择不良反应较小、剂量合适的药物。
3.孕妇
孕妇发生脑震荡后,治疗时要充分考虑药物对胎儿的影响,尽量选择对胎儿安全的药物。
同时,要加强心理护理,避免孕妇因担心胎儿健康而产生过度焦虑情绪,影响病情恢复和胎儿发育。
六、康复与预后
1.康复:大多数患者在经过适当的休息和治疗后,症状可在数周内逐渐缓解。康复期间,可逐渐增加活动量,但要避免剧烈运动和头部再次受伤。同时,可进行一些简单的认知训练和心理调节,促进脑功能的全面恢复。
2.预后:脑震荡一般预后良好,多数患者可完全恢复正常。但少数患者可能会遗留头痛、头晕、记忆力减退等后遗症,这些症状可能会持续数月甚至数年。对于有后遗症的患者,需要进行长期的康复治疗和心理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