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障碍诊断需综合病史采集、精神检查和辅助检查。病史采集涵盖一般情况、现病史、既往史;精神检查包括外表与行为、认知活动(感知觉、思维、注意力、记忆力、智能)、情感活动、意志与行为;辅助检查有实验室检查(血液、尿液)、影像学检查(头颅CT或MRI)、心理测验,要排除其他躯体疾病和精神障碍,充分考虑相关因素确保诊断准确。
一、病史采集
1.一般情况: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婚姻状况、职业、居住环境等。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精神障碍的表现可能不同,例如儿童青少年可能在学习、社交方面出现问题,老年人可能因躯体疾病等因素引发精神障碍;女性在孕期、产期、更年期等特殊生理时期也更容易出现精神障碍相关问题。
2.现病史:详细了解患者精神症状出现的时间、起病急缓、具体表现形式。如是否出现感知觉障碍(幻觉、错觉等)、思维障碍(思维散漫、妄想等)、情感障碍(情感淡漠、情绪高涨或低落等)、意志行为障碍(意志减退、行为怪异等)。例如患者出现凭空听到有人议论自己的声音,持续时间超过2周,就需要重点记录。
3.既往史:询问患者既往是否有躯体疾病史,如癫痫、脑外伤、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等,这些躯体疾病可能引发精神障碍;还要了解既往是否有精神疾病史,家族中是否有精神疾病患者,因为某些精神障碍具有遗传倾向,如精神分裂症等。
二、精神检查
1.外表与行为:观察患者的仪表、服饰是否整洁,有无特殊的姿势、动作,如是否有刻板动作、紧张性木僵或兴奋躁动等表现。例如精神分裂症患者可能出现怪异的姿势或行为紊乱。
2.认知活动
感知觉:检查是否存在幻觉,包括幻听、幻视、幻嗅等。例如通过询问患者是否看到不存在的东西、闻到不存在的气味等来判断。
思维:了解患者的思维连贯性、逻辑性,是否有妄想等。比如询问患者是否坚信自己被某些人监视、迫害等妄想内容。
注意力:评估患者的注意力是否集中,可通过简单的测试,如让患者复述数字等方式。
记忆力:检查患者的近期和远期记忆力,如询问患者最近吃过什么、过去的重要事件等。
智能:评估患者的一般常识、计算力、判断力等。例如询问患者当前的年份、进行简单的算术运算等。
3.情感活动:观察患者的面部表情、言语语调等,判断情感反应是否适当、协调。如是否存在情感淡漠与环境刺激不相称,或情感高涨、低落等异常情感。
4.意志与行为:了解患者的意志活动水平,是增强、减退还是缺乏;观察患者的行为是否有目的性,是否符合社会规范等。例如抑郁症患者可能出现意志减退,表现为活动减少、缺乏动力。
三、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
血液检查:包括血常规、生化检查(如肝肾功能、血糖、甲状腺功能等)。甲状腺功能异常可导致精神症状,通过甲状腺功能检查可以辅助诊断如甲状腺功能亢进伴发的精神障碍等。
尿液检查:如尿毒品筛查等,对于怀疑物质滥用导致精神障碍的患者有重要意义。
2.影像学检查
头颅CT或MRI:可以帮助发现脑部是否有结构性病变,如脑肿瘤、脑梗死、脑出血等,这些病变可能引起精神障碍。例如脑肿瘤患者可能出现人格改变、智能减退等精神症状。
3.心理测验:常用的有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验(MMPI)、症状自评量表(SCL-90)等。这些心理测验可以辅助评估患者的人格特征、精神症状的严重程度等,但不能单独作为诊断依据,需要结合临床病史和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精神障碍的诊断需要综合病史采集、精神检查和辅助检查等多方面的信息,遵循严谨的诊断流程,排除其他可能导致类似症状的躯体疾病和其他精神障碍,才能做出准确的诊断。在整个诊断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对精神障碍表现和诊断的影响,确保诊断的科学性和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