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颅底骨折
颅底骨折是颅骨骨折的一种,由头部受外力冲击等引起,分为颅前窝、颅中窝、颅后窝骨折,有相应临床表现,可通过临床表现观察和影像学检查诊断,治疗包括一般治疗、脑脊液漏处理、预防颅内感染等,大多数预后良好,但出现严重并发症会影响预后,儿童和老年人预后有差异。
一、定义
颅底骨折是指颅底部位的骨头发生断裂,是颅骨骨折的一种类型,多由头部遭受外力冲击等原因引起。
二、解剖分型及临床表现
(一)颅前窝骨折
常累及额骨眶板和筛骨,患者可出现眼眶周围瘀斑(“熊猫眼”征),还可能有鼻出血、脑脊液鼻漏等表现,部分患者会有嗅觉减退或丧失等情况。儿童若发生颅前窝骨折,由于其颅骨骨缝尚未完全闭合,外力传导可能导致上述表现相对不典型,但同样需警惕脑脊液鼻漏等情况,因为脑脊液鼻漏可能引发颅内感染等严重并发症。
(二)颅中窝骨折
累及颞骨岩部,患者可出现耳后乳突区皮下瘀斑,有脑脊液耳漏,还可能有面神经损伤导致的面瘫等表现,若累及蝶骨,也可能出现脑脊液鼻漏。对于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的患者,发生颅中窝骨折后,由于机体抵抗力相对较低,更要注意预防颅内感染,因为高血糖环境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增加感染风险。
(三)颅后窝骨折
累及颞骨岩部后外侧,患者可出现乳突部皮下瘀斑,还可能有后枕部肿胀等表现,严重时可压迫脑干等重要结构,危及生命。老年人发生颅后窝骨折时,因其身体机能下降,恢复能力相对较弱,且可能合并有心血管等基础疾病,需要更加密切地监测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脑干受压等严重情况。
三、诊断方法
(一)临床表现观察
通过详细询问患者受伤经过及观察患者出现的典型症状体征来初步判断,如看到“熊猫眼”征、耳后乳突区瘀斑等表现,结合头部外伤史,高度怀疑颅底骨折。不同年龄患者的临床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颅底骨折后可能哭闹不安等表现更明显,需仔细鉴别。
(二)影像学检查
CT检查:是诊断颅底骨折的重要手段,可清晰显示颅底骨折的部位,如能发现骨折线、颅内积气等情况。对于有头部外伤的患者,尤其是怀疑有颅底骨折的,应尽早进行头颅CT平扫检查。在检查过程中,要注意儿童的辐射防护,尽量采用合理的扫描参数以减少辐射剂量。
磁共振成像(MRI):对颅底软组织结构显示较好,有助于发现脑脊液漏等情况,但一般不作为首选检查,在CT检查不明确且高度怀疑颅底骨折伴有软组织结构损伤时考虑使用。
四、治疗原则
(一)一般治疗
对于单纯的无脑脊液漏的颅底骨折,主要是卧床休息,保持头部抬高,避免用力咳嗽、打喷嚏等增加颅内压的动作,以利于骨折的愈合。对于儿童患者,要加强护理,避免其剧烈活动,防止骨折部位移位等情况发生。
(二)脑脊液漏的处理
脑脊液漏时要保持外耳道、鼻腔清洁,不可堵塞或冲洗,避免用力擤鼻。多数脑脊液漏可在2-3周内自行停止。若超过1个月仍未停止,可考虑行手术修补漏口。对于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在处理脑脊液漏时,要积极控制血糖,因为高血糖不利于伤口愈合,增加手术部位感染等风险。
(三)预防颅内感染
应用抗生素预防颅内感染,根据病情合理选择抗生素。对于不同年龄患者,选择抗生素时要考虑其肝肾功能等情况,儿童要避免使用可能影响骨骼发育等的抗生素。同时,密切观察患者有无发热、头痛等感染迹象,一旦出现要及时处理。
五、预后情况
大多数颅底骨折患者经过适当治疗后预后良好,骨折可逐渐愈合。但如果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如颅内感染、脑损伤等,则可能影响预后,导致患者出现神经系统后遗症等情况。儿童患者由于其自身的生长发育特点,在积极治疗后,部分患者预后相对较好,但也需关注后续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老年人预后相对较差,发生并发症的风险较高,恢复时间可能较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