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乳腺炎肿块可通过物理治疗缓解,如热敷促进血液循环、按摩疏通导管;要排空乳汁,哺乳期频繁哺乳或挤奶,非哺乳期防乳汁异常积聚;有感染迹象需用抗生素,脓肿形成则手术引流;哺乳期女性要注意乳头清洁和哺乳姿势等,非哺乳期女性要排查基础疾病并密切观察肿块变化。
一、物理治疗缓解肿块
1.热敷
对于非感染严重阶段的急性乳腺炎肿块,可采用热敷。一般使用40-50℃的温毛巾敷于肿块部位,每次15-20分钟,每天3-4次。热敷能够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快炎症的吸收,缓解肿块。研究表明,适当的热敷可以改善乳腺组织的血运,有助于减轻炎症引起的组织水肿,从而对肿块的消退起到积极作用。对于哺乳期女性,热敷不会对乳汁质量产生明显不良影响,但要注意避免烫伤。
2.按摩
由专业人员或在正确掌握方法的情况下进行适度的乳腺按摩。按摩时从乳房外周向乳头方向轻轻按摩,有助于疏通乳腺导管,促进乳汁排出,减少乳汁淤积,进而减轻肿块。按摩过程中要注意力度适中,避免过度用力加重乳腺组织损伤。例如,有研究发现,规范的乳腺按摩结合其他治疗措施,能有效促进急性乳腺炎肿块的消退,尤其对于因乳汁淤积导致的肿块效果较好。但对于伴有高热、寒战等全身感染症状明显的患者,按摩需谨慎,以免炎症扩散。
二、排空乳汁
1.哺乳或挤奶
哺乳期女性应频繁哺乳,让婴儿充分吸吮患侧乳房,或者使用吸奶器将乳汁吸净。因为乳汁淤积是急性乳腺炎肿块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及时排空乳汁可以减少乳汁在乳腺内的潴留,降低细菌滋生的环境,从而有利于肿块的消除。一般建议每2-3小时哺乳或挤奶一次,每次尽量将乳汁排空。对于婴儿吸吮力较弱的新生儿,可能需要辅助挤奶。排空乳汁不仅有助于缓解肿块,还能维持乳汁的正常分泌,保障后续的母乳喂养。对于非哺乳期女性发生急性乳腺炎出现肿块的情况,虽然不存在哺乳问题,但类似原理,要避免乳汁异常积聚,如果有乳头溢液等情况,也需要及时处理以防止肿块加重。
三、就医治疗
1.抗生素治疗
当急性乳腺炎肿块伴有明显感染迹象,如局部红肿热痛加重、发热等全身症状时,可能需要使用抗生素。但具体使用哪种抗生素需根据病原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来选择。例如,若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可能会选用耐青霉素酶的半合成青霉素等。不过,抗生素的使用必须在医生的严格指导下进行,患者不可自行随意用药。对于哺乳期女性,要考虑抗生素对婴儿的影响,有些抗生素在哺乳期使用是相对安全的,但仍需医生权衡利弊后选择。
2.手术治疗
少数情况下,急性乳腺炎肿块发展为乳腺脓肿时,可能需要进行手术切开引流。手术切开引流是为了排出脓液,促进感染灶的愈合。手术时机的选择很重要,一般当脓肿形成且经保守治疗无效时考虑手术。对于不同年龄段的患者,手术操作需根据具体情况调整。例如,年轻患者与老年患者在手术中的解剖结构及操作精细程度可能有不同要求,但总体原则是确保充分引流脓液,促进伤口愈合。术后要注意伤口的护理,定期换药等。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哺乳期女性
哺乳期女性发生急性乳腺炎肿块时,要特别注意保持乳头清洁,每次哺乳前后用温水清洗乳头。同时,要注意正确的哺乳姿势,防止乳头损伤,因为乳头损伤容易导致细菌侵入引发感染。另外,要关注婴儿口腔卫生,避免婴儿口腔内细菌通过乳头进入乳腺。如果在治疗过程中需要使用药物,一定要告知医生自己处于哺乳期,以便医生选择对婴儿影响最小的药物。
2.非哺乳期女性
非哺乳期女性发生急性乳腺炎相对较少,但一旦发生,要注意排查是否有其他基础疾病,如乳腺导管扩张症等。要密切观察肿块的变化情况,如肿块大小、红肿程度等。如果肿块持续不消退或症状加重,要及时就医,因为非哺乳期急性乳腺炎也可能存在较为复杂的病因,需要专业医生进行详细诊断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