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病综合征出血热由汉坦病毒引起,经鼠类等传播,有多种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分发热、低血压休克、少尿、多尿、恢复期,可依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治疗遵循早发现等原则并对症、抗病毒治疗,特殊人群有注意事项,可通过防鼠灭鼠、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预防。
一、流行病学特点
传染源:多种啮齿动物可作为传染源,我国主要的宿主动物和传染源是黑线姬鼠(农村型)和褐家鼠(城市型)。
传播途径:有多种传播途径,包括呼吸道传播(含病毒的鼠排泄物污染尘埃后形成的气溶胶经呼吸道感染人体)、消化道传播(进食被含病毒鼠排泄物污染的食物)、接触传播(被鼠咬伤或破损伤口接触鼠类污染物)、母婴传播(孕妇感染后可经胎盘传给胎儿)以及虫媒传播(革螨等可能作为传播媒介)。
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多能发病,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二、临床表现
发热期:起病急,有发热,体温多在39-40℃,可伴有全身中毒症状(如头痛、腰痛、眼眶痛等“三痛”)、毛细血管损伤表现(如球结膜充血、水肿,软腭及腋下出血点等)和肾损害表现(如尿蛋白、尿量减少等)。
低血压休克期:一般发生在病程的4-6天,发热末期或热退同时出现血压下降,可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搏细弱等休克表现。
少尿期:多发生于病程的5-8天,主要表现为少尿或无尿,可出现尿毒症、酸中毒和水电解质紊乱等,严重者可出现高血容量综合征。
多尿期:一般出现在病程的9-14天,尿量逐渐增多,根据尿量和氮质血症情况可分为移行期、多尿早期和多尿后期,此期若不注意水电解质补充,易发生低血容量性休克和电解质紊乱。
恢复期:多尿期后,尿量逐渐恢复正常,精神、食欲等逐渐好转,一般需要1-3个月身体才能完全恢复。
三、诊断依据
流行病学资料:发病前2个月内有疫区居住史或与鼠类及其排泄物接触史。
临床表现:具有发热、出血、肾损害等典型的临床经过。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可见白细胞计数增高,出现异型淋巴细胞;尿常规有蛋白尿、血尿等;血清学检查汉坦病毒特异性IgM抗体阳性或双份血清IgG抗体滴度呈4倍以上升高;病毒抗原检测阳性等可明确诊断。
四、治疗原则
早发现、早休息、早治疗和就近治疗:这是治疗的关键原则。
对症治疗:针对各期的不同表现进行相应治疗,如发热期进行物理降温或适当的退热治疗;低血压休克期进行补液、纠正休克等;少尿期进行利尿、纠正电解质紊乱等;多尿期注意补充水电解质;恢复期加强营养,逐渐恢复体力。
抗病毒治疗:发病早期可应用抗病毒药物,如利巴韦林等,但需严格掌握用药指征和剂量等。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患者:儿童感染肾病综合征出血热后,病情变化可能较为迅速,需密切观察体温、尿量、精神状态等变化。由于儿童的肾脏功能、免疫系统等发育尚未完善,在治疗过程中要更谨慎地选择药物和调整治疗方案,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加强护理,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孕妇患者:孕妇感染肾病综合征出血热可能会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如导致流产、早产等。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要充分权衡孕妇和胎儿的情况,谨慎使用可能对胎儿有影响的药物,密切监测胎儿的状况。
老年患者:老年患者机体功能衰退,免疫力低下,感染后病情可能较重,并发症发生风险较高。在治疗时要注意综合评估老年患者的各脏器功能,调整治疗方案,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加强支持对症治疗。
六、预防措施
防鼠灭鼠:在疫区要开展环境卫生整治,清除鼠类栖息地,采用物理、化学方法灭鼠等。
切断传播途径:加强食品卫生管理,防止食物被鼠类排泄物污染;做好个人防护,避免接触鼠类及其污染物,如接触鼠类后要及时洗手等。
保护易感人群:可通过接种肾病综合征出血热疫苗来提高人群的免疫力,重点人群如疫区的居民、进入疫区的人员等应及时接种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