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震荡人
脑震荡是头部受外力打击后即刻发生短暂脑功能障碍,有特定临床表现,诊断需结合病史、临床表现、神经系统检查及辅助检查,治疗包括一般治疗和康复观察,不同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及有基础病史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需关注各方面情况以保障康复。
一、脑震荡的定义与机制
脑震荡是头部受到外力打击后,即刻发生的短暂的脑功能障碍。其机制可能与头部受撞击后,脑组织在颅腔内的运动导致神经结构和功能的改变有关,目前认为可能涉及神经递质紊乱、离子通道功能异常等多种病理生理过程。
二、脑震荡的临床表现
1.意识障碍:受伤后立即出现短暂的意识丧失,持续时间一般不超过30分钟。不同年龄人群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可能意识丧失时间相对较短,但也需密切关注。对于有基础病史的患者,意识障碍可能因原有疾病而表现不典型。
2.逆行性遗忘:清醒后不能回忆受伤当时及受伤前后一段时间内的情况,但对往事记忆清楚。年龄较小的儿童可能难以准确表述逆行性遗忘的情况,需要家长及医护人员仔细观察其对受伤前后事件的回忆情况。
3.其他症状:可伴有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耳鸣、失眠、烦躁不安等症状。生活方式不同的人群,如长期从事高强度运动的人,出现头晕等症状可能会影响其日常训练和生活;有高血压等基础病史的患者,头痛等症状可能会与基础病症状相互干扰。
三、脑震荡的诊断
1.病史与临床表现:详细询问受伤史,包括受伤机制、受伤时间等,结合上述典型的临床表现进行初步判断。对于儿童,要通过家长了解受伤过程及后续表现;对于有复杂病史的患者,需综合考虑多种因素。
2.神经系统检查:一般无阳性体征,但需要排除其他颅内器质性病变。通过神经系统查体,如检查瞳孔、肢体运动和感觉等,来判断是否存在其他神经系统损伤。
3.辅助检查:头颅CT检查无明显器质性病变,是排除颅内出血等严重情况的重要手段。对于儿童,要权衡CT检查的辐射风险与诊断必要性;对于有肾功能不全等基础病的患者,使用造影剂等情况需要谨慎考虑。
四、脑震荡的治疗与康复
1.一般治疗:
休息:受伤后应卧床休息1-2周,避免外界不良刺激,如光线过强、噪声过大等。不同年龄人群休息要求略有不同,儿童需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和安静的休息环境,以利于恢复;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休息时间可能需要适当延长。
对症支持治疗:对于头痛、头晕等症状,可给予相应的对症处理。但需注意避免不恰当使用药物,尤其是低龄儿童应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缓解症状。
2.康复观察:在休息过程中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症状是否加重、是否出现新的症状等。如果出现头痛持续不缓解、意识障碍再次发生、呕吐加重等情况,应及时就医。对于有基础病史的患者,如糖尿病患者,康复过程中要注意血糖的监测和控制,因为身体处于应激状态可能会影响血糖水平。
五、特殊人群脑震荡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脑震荡后恢复相对较快,但由于其表述能力有限,家长要格外留意儿童的精神状态、饮食情况和活动表现。如果儿童出现嗜睡、反复呕吐、烦躁不安且难以安抚等情况,应立即就医。儿童在康复期间要保证营养均衡,避免剧烈运动,促进身体的良好恢复。
2.老年人:老年人脑震荡后更易发生并发症,如肺部感染、脑梗死等。要注意定期帮助老年人翻身、拍背,促进痰液排出,预防肺部感染;密切关注老年人的肢体活动情况,如有异常及时就医。老年人康复过程中要注意控制基础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等,按照医嘱规律服药,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3.有基础病史人群:本身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基础病的脑震荡患者,要更加注重基础病的管理。在脑震荡康复期间,要严格按照基础病的治疗方案进行,密切监测基础病相关指标,如血压、血糖、心率等。同时,脑震荡相关症状的处理要谨慎,避免使用可能影响基础病的药物,如有需要用药情况,需在医生综合评估后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