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炎可能发展为胃穿孔,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萎缩性胃炎、中老年患者、不良生活方式及长期不规范治疗的胃炎患者易出现此情况,其机制包括炎症持续刺激和溃疡进展,可通过规范治疗胃炎、调整生活方式、定期随访监测预防,若胃炎患者突发剧烈腹痛、伴恶心呕吐发热等应警惕胃穿孔需立即就医,不同人群胃穿孔表现及处理有差异
一、胃炎与胃穿孔的关系
胃炎是胃黏膜的炎症性病变,而胃穿孔是胃壁全层的破损,胃炎若未得到有效控制,有可能发展为胃穿孔。例如,幽门螺杆菌感染引发的胃炎,若长期存在且未进行规范治疗,幽门螺杆菌产生的尿素酶等物质会破坏胃黏膜及黏膜下组织,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导致胃壁组织坏死、穿孔,形成胃穿孔。一般来说,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胃黏膜萎缩、腺体减少,胃黏膜的防御修复功能下降,相对更容易出现病情进展引发胃穿孔;从年龄角度看,中老年患者如果本身有基础的胃炎病史,由于身体机能相对下降,胃黏膜自我修复能力较弱,相较于年轻患者更易在胃炎基础上发展为胃穿孔;长期不良生活方式如长期大量饮酒、吸烟、饮食不规律、经常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的人群,胃炎的发病风险高,且病情容易迁延不愈,进而增加转变成胃穿孔的可能性;有长期胃炎病史且未规范治疗、病情反复的患者,胃壁组织长期处于炎症刺激状态,胃穿孔的发生风险也会升高。
二、胃炎发展为胃穿孔的机制
1.炎症持续刺激:胃炎时胃黏膜处于炎症状态,炎性细胞浸润等会持续损伤胃黏膜及deeper组织,例如幽门螺杆菌相关胃炎中,幽门螺杆菌不断释放毒素,持续破坏胃黏膜的屏障功能,使得胃壁的保护机制逐渐失效,胃壁组织在胃酸和胃蛋白酶的持续作用下,逐步被侵蚀,当胃壁被侵蚀到全层时就会形成穿孔。
2.溃疡进展:部分胃炎会发展为胃溃疡,胃溃疡的溃疡面如果不断加深,突破胃壁肌层等结构,就会导致胃穿孔。比如,胃溃疡患者的溃疡边缘组织不断被胃酸等消化液侵蚀,溃疡深度逐渐增加,最终穿透胃壁,引发胃穿孔。
三、胃炎转变成胃穿孔的预防措施
1.规范治疗胃炎:对于患有胃炎的患者,尤其是由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胃炎,应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规范的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常用的治疗方案通常是质子泵抑制剂联合铋剂联合两种抗生素,如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等)+铋剂(枸橼酸铋钾等)+阿莫西林+克拉霉素等,通过规范治疗彻底清除幽门螺杆菌,阻断胃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病因。对于非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胃炎,也需要根据具体病因进行针对性治疗,如因药物引起的胃炎需调整用药等。
2.调整生活方式:保持规律的饮食,定时定量进餐,避免过饱或过饥,尽量减少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以及避免饮酒、吸烟等不良习惯。对于不同年龄人群,比如儿童胃炎患者,要注意其饮食的营养均衡和易消化,避免食用可能刺激胃黏膜的食物;中老年患者则要更注重饮食的温和、规律,以减轻胃的负担,降低胃炎发展为胃穿孔的风险。
3.定期随访监测:患有胃炎的患者尤其是高危人群,如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等,应定期进行胃镜检查等监测,以便及时发现胃炎的病情变化,如是否出现溃疡等情况,一旦发现异常可以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防止病情进展到胃穿孔。例如,建议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每1-2年进行一次胃镜复查。
四、胃穿孔的相关表现及处理提示
如果胃炎患者出现突发的剧烈腹痛,疼痛多为刀割样或烧灼样,且迅速蔓延至全腹,同时伴有恶心、呕吐、发热等表现,应高度警惕胃穿孔的可能,需立即就医。因为胃穿孔后胃内的内容物会进入腹腔,引起急性腹膜炎等严重并发症,如果延误治疗可能会危及生命。对于不同人群,如儿童胃穿孔患者,由于其表述能力有限,家长要密切关注儿童的腹痛、呕吐等异常表现;老年胃穿孔患者可能基础疾病较多,病情变化相对更复杂,就医时需更全面评估其身体状况并及时进行相应的治疗,如可能需要进行手术修补穿孔等治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