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乳腺纤维腺瘤
乳腺纤维腺瘤是常见乳腺良性肿瘤,好发于15-35岁青年女性,与雌激素水平失衡有关,多为圆形或卵圆形、边界清、活动好的肿块,多数无症状,检查可通过超声、钼靶、病理活检等,治疗可观察随访或手术,不同人群有不同情况需综合考虑。
1.定义与基本特征
乳腺纤维腺瘤主要是由乳腺上皮组织和纤维组织两种成分混合组成的良性肿瘤。好发于青年女性,发病年龄多在15-35岁之间。其发生可能与雌激素水平失衡有关,当体内雌激素水平相对或绝对升高时,容易刺激乳腺纤维组织和上皮组织过度增生,从而形成腺瘤。
从形态上看,大多为圆形或卵圆形,表面光滑,边界清楚,质地韧实,与周围组织无粘连,活动度良好。一般生长缓慢,但在妊娠期等雌激素水平明显升高的时期,可能会迅速增大。
2.临床表现
症状表现:多数患者无明显自觉症状,往往是在洗澡、穿衣或体检时偶然发现乳房内有肿块。肿块通常为单发,也有少数为多发。一般没有疼痛等不适感觉,但也有部分患者可能会在月经周期出现乳房胀痛,不过与肿块本身的关系并不十分密切。
肿块特点:肿块大小不一,小的如米粒,大的可达到几厘米甚至更大。在触诊时,肿块质地坚韧,有橡皮样的弹性感,用手指推动时,可在乳房内滑动,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
3.检查诊断方法
乳腺超声检查:是诊断乳腺纤维腺瘤的常用方法。超声下可见圆形或椭圆形低回声区,边界清晰,包膜完整,内部回声均匀,通过超声可以初步判断肿块的大小、位置、形态等特征,还能观察肿块内部的血流情况等,对鉴别良恶性有一定帮助。
乳腺X线摄影(钼靶):对于年龄较大的女性或者乳腺致密型的患者,钼靶检查也有一定价值。在钼靶片上,纤维腺瘤通常表现为圆形或卵圆形的肿块,边缘光滑,有时可见肿块周围有一圈薄的透亮晕,这是纤维腺瘤的典型表现之一,但对于较小的肿块可能不如超声敏感。
病理活检:如果通过影像学检查难以明确诊断,或者需要进一步确认肿块性质时,可考虑进行病理活检。通过穿刺活检或手术切除肿块后进行病理检查,能够最终明确肿块是纤维腺瘤还是其他病变。
4.治疗与随访
观察随访:对于较小的、无症状的乳腺纤维腺瘤,如果患者年龄较轻,且肿块生长缓慢,一般可以选择定期观察随访。通常建议每3-6个月进行一次乳腺超声检查,观察肿块的大小、形态等变化情况。如果在观察期间肿块无明显变化,可以继续随访;如果肿块有增大趋势或患者有担忧等情况,可考虑进一步处理。
手术治疗:当乳腺纤维腺瘤较大(一般直径超过2-3厘米)、生长较快,或者患者有强烈的手术意愿时,可以考虑手术切除。手术方式主要有传统的开放手术和微创旋切手术等。微创旋切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美容效果好等优点,但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特殊人群情况
青年女性:青年女性处于生育年龄阶段,在考虑治疗时需要综合考虑生育计划等因素。如果肿块较小且无明显症状,可先观察随访,待生育计划明确后再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手术。同时,青年女性要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如规律作息、合理饮食、避免长期熬夜和精神压力过大等,因为这些因素可能会影响体内激素水平,对乳腺纤维腺瘤的发生发展有一定影响。
妊娠期女性:妊娠期女性体内雌激素水平大幅升高,可能导致原本存在的乳腺纤维腺瘤迅速增大。对于妊娠期发现的乳腺纤维腺瘤,如果肿块在妊娠期增长不明显且无其他特殊情况,可以在产后再考虑手术;如果肿块增长迅速或出现疼痛等不适症状,必要时可能需要在妊娠期进行手术,但手术需谨慎操作,尽量减少对妊娠的影响。
绝经后女性:绝经后女性如果发现乳腺纤维腺瘤,由于此时体内雌激素水平下降,肿瘤一般生长缓慢,但仍需要密切观察。因为绝经后女性乳腺癌的发生风险相对增加,所以对于乳腺纤维腺瘤的处理更要谨慎,需要综合评估肿块的情况,如通过定期超声等检查监测肿块变化,必要时进行病理检查以排除恶性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