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糜烂性胃炎需明确幽门螺杆菌感染、药物、不良生活方式及其他疾病等病因,通过调整生活方式(饮食、戒烟限酒、作息、心理调节)、药物治疗(胃黏膜保护剂、抑制胃酸分泌药物),并关注儿童、老年、妊娠期女性等特殊人群的治疗注意事项来进行综合应对
一、明确病因排查
1.幽门螺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是引发慢性糜烂性胃炎的常见因素,需通过碳-13或碳-14呼气试验等检测手段明确是否存在该菌感染。不同年龄人群感染幽门螺杆菌的途径有所差异,儿童可能通过密切接触等方式感染,成年人则可能因聚餐等共餐方式传播。对于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病史或家族史的人群,更应重视此排查。
2.药物因素: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等)、糖皮质激素等药物可能损伤胃黏膜引发慢性糜烂性胃炎。有长期服药史的人群,尤其是老年人,由于其肝肾功能相对减退,药物代谢能力下降,更易受药物对胃黏膜的影响,需仔细询问用药情况。
3.不良生活方式:长期酗酒、吸烟、饮食不规律(如暴饮暴食、喜食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等)也是常见诱因。年轻人中因工作压力大等原因导致生活方式不规律的情况较为普遍,长期如此会破坏胃黏膜的正常防御机制。
4.其他疾病影响:如严重创伤、大手术、严重感染等应激状态下,以及患有胆道疾病、胰腺疾病等,可能影响胃的正常功能引发慢性糜烂性胃炎。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尤其是患有消化系统其他疾病或处于应激状态的患者,需警惕慢性糜烂性胃炎的发生。
二、一般治疗措施
1.调整生活方式
饮食调整:规律进食,定时定量,避免过饥过饱。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米粥、面条、软米饭等,减少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以及酒精的摄入。对于儿童患者,要注重饮食的营养均衡且易于消化,避免给其食用过硬、过凉、过辣的食物;老年人则需根据自身消化能力适当调整饮食质地。
戒烟限酒:吸烟会影响胃黏膜的血液循环,加重胃黏膜损伤,饮酒会直接刺激胃黏膜,所以患者应严格戒烟限酒,以利于胃黏膜的修复。
作息规律: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良好的作息有助于身体各器官包括胃的正常功能恢复。
2.心理调节:长期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可能影响胃的蠕动和胃酸分泌,进而加重慢性糜烂性胃炎的病情。无论是哪个年龄段的患者,都应注意保持心态平和,可通过适当的运动、听音乐等方式缓解压力,调整心理状态。对于儿童患者,家长要营造轻松的家庭氛围;老年人则可通过参与社交活动等方式保持心情愉悦。
三、药物治疗要点(仅提及药物名称)
1.胃黏膜保护剂:如铝碳酸镁等,可在胃黏膜表面形成保护膜,减轻胃酸、胆汁等对胃黏膜的刺激,促进胃黏膜修复。不同年龄患者使用时需注意药物的剂型等是否适合,例如儿童可能需要选择适合儿童的剂型。
2.抑制胃酸分泌药物:包括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等)和H受体拮抗剂(如雷尼替丁等),可减少胃酸分泌,缓解胃酸对胃黏膜糜烂处的刺激。但要注意药物的适应证和禁忌证,老年人使用时需考虑肝肾功能对药物代谢的影响。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儿童慢性糜烂性胃炎的治疗需更加谨慎,优先选择对胃黏膜刺激小的治疗方式。在药物选择上,应避免使用可能对儿童胃肠道有明显刺激的药物,且用药剂量需严格按照儿童体重等计算,同时要关注儿童用药后的反应,如是否出现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
2.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常伴有多种基础疾病,在治疗慢性糜烂性胃炎时,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例如同时服用多种药物时,需警惕药物相互作用对胃黏膜或其他器官功能的影响。此外,老年患者胃黏膜修复能力相对较弱,治疗周期可能相对较长,要加强对患者的随访和健康指导。
3.妊娠期女性:妊娠期女性患慢性糜烂性胃炎时,用药需格外谨慎,因为某些药物可能会对胎儿产生影响。应优先采用非药物治疗手段,如严格调整饮食等,若必须用药,需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