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毒症原因
尿毒症可由多种肾脏疾病及其他因素引起,原发性肾脏疾病中的肾小球肾炎、肾小管-间质疾病,继发性肾脏疾病中的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损害、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遗传性肾脏疾病中的多囊肾,以及尿路梗阻等其他因素,均可通过不同机制损害肾脏功能,最终发展为尿毒症。
一、原发性肾脏疾病
1.肾小球肾炎:多种病因可引起肾小球肾炎,如免疫复合物沉积、感染后免疫反应等。在儿童中,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较为常见,其发病机制与链球菌感染后机体产生免疫反应,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肾小球有关。成年患者中,原发性肾小球肾炎如膜性肾病等,病因尚不十分明确,但与自身免疫紊乱密切相关,自身抗体攻击肾小球结构导致肾脏功能逐渐受损。随着病情进展,肾小球滤过功能下降,最终可发展为尿毒症。
2.肾小管-间质疾病:慢性肾盂肾炎是常见的肾小管-间质疾病,多由细菌感染引起,反复的肾盂肾炎发作会导致肾小管间质受损,影响肾脏的浓缩稀释功能和排泄功能。长期的肾小管间质损伤会逐渐破坏肾脏结构,使肾脏不能正常行使功能,进而引发尿毒症。此外,药物性肾损伤也可导致肾小管-间质病变,如长期服用某些镇痛剂等,药物在肾小管间质蓄积,损伤肾小管上皮细胞,影响肾脏功能,最终发展为尿毒症。
二、继发性肾脏疾病
1.糖尿病肾病:糖尿病患者长期高血糖状态是导致糖尿病肾病的主要原因。高血糖会引起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系膜基质增生等病理改变,逐渐影响肾小球滤过功能。随着病程延长,糖尿病肾病患者的肾功能会逐步下降,最终发展为尿毒症。在糖尿病患者中,年龄较大、血糖控制不佳、合并高血压等情况会增加糖尿病肾病进展为尿毒症的风险。例如,一些病程超过10年的糖尿病患者,如果血糖长期处于较高水平且未得到有效控制,发生糖尿病肾病的概率明显增加,进而更易发展为尿毒症。
2.高血压肾损害:长期高血压会使肾小球内囊压力升高,肾小球毛细血管壁增厚硬化,肾小球缺血缺氧,导致肾小球硬化和肾小管间质纤维化。高血压肾损害的发生与血压升高的程度和持续时间密切相关。血压长期处于较高水平(如收缩压持续>160mmHg或舒张压持续>100mmHg)的患者,肾脏受损的风险显著增加。随着病情进展,肾脏功能逐渐减退,最终发展为尿毒症。对于合并其他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等)的高血压患者,肾脏损害进展可能更快。
3.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可累及肾脏,引起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其发病机制是机体免疫系统紊乱,产生自身抗体攻击包括肾脏在内的多个器官组织。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女性发病率相对较高,病情活动期时肾脏受损更为明显。随着病情反复发作和肾脏病变的进展,肾小球滤过功能逐渐下降,最终可发展为尿毒症。例如,处于活动期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患者,如果未得到有效控制,肾脏损伤会不断加重,增加发展为尿毒症的可能性。
三、遗传性肾脏疾病
1.多囊肾:多囊肾是一种遗传性疾病,主要是由于基因突变导致肾脏出现多个囊肿。囊肿逐渐增大,会压迫肾脏组织,破坏肾脏结构和功能。儿童型多囊肾多在婴儿期或儿童早期发病,病情进展较快;成人型多囊肾通常在中年以后发病,但也有逐渐进展的过程。随着囊肿不断增大,肾脏功能逐渐减退,最终发展为尿毒症。有家族多囊肾病史的人群,应定期进行肾脏相关检查,以便早期发现病情变化,采取相应措施延缓疾病进展。
四、其他因素
1.尿路梗阻:各种原因引起的尿路梗阻,如尿路结石、前列腺增生等,可导致尿液排出受阻。长期尿路梗阻会使肾盂内压力升高,影响肾脏的血液循环和肾小球滤过功能。例如,前列腺增生在老年男性中较为常见,随着增生的前列腺组织压迫尿道,导致尿液排出不畅,长期可引起双肾积水,进而损害肾脏功能,最终发展为尿毒症。对于尿路梗阻患者,及时解除梗阻是预防发展为尿毒症的关键,但如果梗阻长期未得到有效解除,肾脏损伤难以逆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