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脱水程度分轻、中、重,轻度口渴尿少等,中度加重,重度精神差等;补充水分有口服(轻度或呕吐不严重用口服补液盐等)和静脉补液(中、重度或呕吐严重时);饮食调整上轻度可继续正常清淡易消化饮食,中、重度脱水纠正前短暂禁食或流质后渐增;特殊人群中婴幼儿要严遵补液、观察状态等,老年人防电解质紊乱、调整补液及饮食,孕妇补水安全、注意饮食卫生营养及就医告知怀孕情况。
一、判断脱水程度及表现
1.轻度脱水:表现为口渴、尿少,婴儿可能会有前囟、眼窝稍凹陷,皮肤弹性稍差,一般情况良好,失水量约为体重的3%-5%。
2.中度脱水:除上述症状加重外,精神萎靡或烦躁不安,皮肤苍白、干燥、弹性较差,眼窝和前囟明显凹陷,尿量明显减少,失水量约为体重的5%-10%。
3.重度脱水:出现精神极度萎靡、昏睡甚至昏迷,皮肤弹性极差,眼窝和前囟深陷,无尿,可出现休克症状如四肢厥冷、脉搏细速等,失水量约为体重的10%以上。
二、补充水分的方法
1.口服补液
对于轻度脱水或呕吐不严重的患者,可口服口服补液盐。口服补液盐能补充丢失的水分和电解质,其成分是根据人体生理需求配制的,符合循证医学依据。例如,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口服补液盐Ⅲ,可有效纠正脱水。一般按照说明书的比例冲调后分次服用,小婴儿可少量多次喂服。
如果没有口服补液盐,也可以用米汤加盐溶液补充,米汤500毫升加细盐1.75克(约啤酒瓶盖的一半),随时口服。
2.静脉补液
当患者出现中、重度脱水或呕吐严重无法口服时,需要及时进行静脉补液。静脉补液会根据患者的脱水程度、体重等情况精确计算补液量和补液成分,补充水分和电解质,维持身体的水电解质平衡。比如,对于重度脱水患者,首先会快速输入生理盐水等晶体液进行扩容,然后根据后续情况调整补液的种类和速度。
三、饮食调整
1.轻度脱水患者:在补充水分的同时,可继续正常饮食,但要注意饮食清淡、易消化,避免食用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可以选择米粥、面条、馒头等主食,以及少量的蔬菜泥、水果泥等。例如,米粥易于消化吸收,能为身体提供一定的能量,同时不会加重胃肠道负担。
2.中、重度脱水患者:在脱水纠正前,可能需要短暂禁食或给予清淡的流质饮食,如米汤等,待胃肠道功能逐渐恢复后再逐渐增加饮食的种类和量。比如,在静脉补液使脱水情况改善后,可先给予少量的米汤,观察胃肠道耐受情况,再逐步过渡到半流质饮食如烂面条等。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婴幼儿
由于婴幼儿身体调节功能较弱,发生拉肚子脱水时更应密切关注。在补充水分时要严格按照剂量使用口服补液盐,避免过量或不足。同时,要注意观察婴幼儿的精神状态、前囟、眼窝等情况,如有异常及时就医。例如,婴幼儿前囟凹陷是脱水的重要表现之一,若发现应及时采取补充水分措施。
喂养方面,若为母乳喂养的婴儿,应继续母乳喂养,且可适当增加喂养次数;人工喂养的婴儿,可将配方奶适当稀释后喂养,待脱水纠正后再恢复正常浓度。
2.老年人
老年人发生拉肚子脱水时,要特别注意电解质紊乱的情况。因为老年人各器官功能减退,对水电解质失衡的耐受能力较差。在补充水分和电解质时,要缓慢进行,密切监测电解质水平。例如,老年人可能会同时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如心脏病、肾病等,静脉补液速度和补液量需要根据其心肾功能进行调整。
饮食调整上,要选择适合老年人消化的食物,保证营养摄入的同时避免加重胃肠道负担。可以适当增加富含钾离子的食物,如香蕉等,但要注意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因为老年人可能存在钾离子代谢异常的情况。
3.孕妇
孕妇拉肚子脱水可能会影响胎儿的营养供应和正常发育。在补充水分时要选择安全的方式,口服补液盐是比较合适的选择。同时,要注意饮食的卫生和营养均衡,避免食用可能导致拉肚子的不洁食物。如果需要就医,要告知医生自己怀孕的情况,以便医生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在用药等方面要特别谨慎,避免使用对胎儿有影响的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