躁郁症和抑郁症有什么区别
躁郁症(双相情感障碍)与抑郁症在定义、临床表现、病程、发病机制、诊断标准及特殊人群情况等方面存在明显区别,临床需通过详细评估检查准确区分以进行针对性治疗管理,躁郁症有抑郁与躁狂或轻躁狂发作交替等特点,抑郁症主要为单一抑郁发作,两者发病机制、诊断标准等均有差异,特殊人群表现也不同
一、定义与临床表现差异
躁郁症:正式名称为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既有抑郁发作又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的精神障碍。躁狂发作时表现为情感高涨、言语增多、活动增多、精力充沛等,例如患者可能连续几天睡眠需求减少但仍精力旺盛,思维奔逸,语速加快,话题转换快,自我感觉良好,自我评价过高,活动量明显增加,爱参与各种社交活动且行为冲动等;抑郁发作时则与抑郁症类似,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快感缺失、精力不足、自责自罪、思维迟缓、睡眠障碍、食欲改变等。
抑郁症:主要表现为单一的抑郁发作,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核心症状,情绪低落可从闷闷不乐到悲痛欲绝,伴有兴趣缺乏、乐趣丧失,还常伴有思维迟缓、认知功能损害、意志活动减退,以及躯体症状如睡眠障碍(多为早醒)、食欲减退、体重下降、便秘、身体各部位疼痛等。
二、病程特点差异
躁郁症:病程具有反复性,抑郁发作和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可交替出现,也可混合发作等。例如有的患者可能先出现一段时间的抑郁发作,之后很快转为躁狂发作,然后又回归抑郁发作,发作间期可能部分缓解,也可能不完全缓解。
抑郁症:病程相对较为单一,多数为单次发作,但也有反复发作的情况,不过发作形式主要是抑郁发作的重复,一般不会出现像躁郁症那样的躁狂或轻躁狂发作阶段。
三、发病机制差异
躁郁症:目前认为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遗传度较高,同时神经生物学方面涉及神经递质失衡,如5-羟色胺、多巴胺等神经递质的代谢和功能异常,还有大脑结构和功能的改变,例如前额叶皮质、海马等脑区的结构和功能异常在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中较为常见,另外环境因素如重大生活事件、应激等也可能诱发其发作。
抑郁症:遗传因素在抑郁症发病中也起到一定作用,神经递质方面主要是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功能低下被认为与抑郁症的发生有关,大脑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如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亢进,导致皮质醇等激素分泌异常,以及大脑神经可塑性改变等,环境因素如长期的压力、负面生活事件等也是抑郁症发病的重要诱因。
四、诊断标准差异
躁郁症:需要符合《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5)等诊断标准,诊断时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发作史、症状表现、家族史等多方面因素,明确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和抑郁发作的交替或混合情况。
抑郁症:同样依据相关诊断标准,主要根据患者持续的抑郁症状表现、病程特点等进行诊断,重点在于确定是否只有抑郁发作,排除双相情感障碍的可能。
五、特殊人群情况
儿童青少年:儿童青少年躁郁症可能表现不典型,抑郁发作时可能被误认为是单纯的情绪问题或学习压力大等,而躁狂发作时可能表现为过度兴奋、冲动行为增多等;儿童青少年抑郁症则可能出现情绪不稳定、学习成绩下降、社交退缩等,且儿童青少年处于身心发展阶段,发病对其认知、情感、社会功能发展影响较大,需要更加谨慎地评估和干预。
女性:女性在激素变化时期,如经期、孕期、围绝经期等,躁郁症和抑郁症的发作可能受到激素影响而有所波动,例如孕期或围绝经期女性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增加双相情感障碍或抑郁症的发病风险或影响病情。
老年人群:老年躁郁症患者可能抑郁和躁狂症状表现与中青年有所不同,抑郁发作时躯体症状可能更为突出,如躯体疼痛、消瘦等,躁狂发作时可能以易激惹等为主;老年抑郁症患者也可能伴有认知功能下降等情况,且老年人群身体基础疾病较多,在诊断和治疗时需要充分考虑药物相互作用等问题。
总之,躁郁症和抑郁症在定义、临床表现、病程、发病机制、诊断标准以及特殊人群表现等方面存在明显区别,临床医生需要通过详细的评估和检查来准确区分两者,以便进行针对性的治疗和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