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垂体瘤涉及影像学检查、内分泌功能检查和眼科检查。影像学检查中头颅MRI是重要方法,可高分辨率显示垂体等,CT平扫可发现较大肿瘤但对微腺瘤敏感低;内分泌功能检查包括垂体激素水平测定(需考虑年龄、性别因素)和动态功能试验(如葡萄糖抑制试验、地塞米松抑制试验);眼科检查通过视力、视野检查了解垂体瘤是否压迫视神经,儿童检查需注意配合度等。
一、影像学检查
1.头颅磁共振成像(MRI)
优势:是诊断脑垂体瘤最重要的检查方法之一。它具有高分辨率,能够清晰地显示垂体及其周围组织结构。对于垂体微腺瘤(直径小于10mm的垂体瘤)的诊断价值极高,可发现直径仅数毫米的肿瘤。通过注射对比剂(如钆喷酸葡胺等)进行增强扫描,能更清楚地观察肿瘤的血供情况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例如,多项临床研究表明,MRI对垂体瘤的检出率可达90%以上,且能准确判断肿瘤的大小、位置、形态等。
考虑因素:对于孕妇等特殊人群,需权衡检查的必要性和风险,因为MRI检查在孕期的安全性虽有一定研究,但仍需谨慎评估。一般来说,非紧急情况下,孕期前3个月应尽量避免MRI检查,3个月后若病情需要,在严格防护下可进行。
2.头颅计算机断层扫描(CT)
应用情况:头颅CT平扫可发现较大的垂体瘤,能显示肿瘤的钙化情况等。但对于垂体微腺瘤的诊断敏感性不如MRI。不过,在紧急情况下,如患者有严重头痛、呕吐等颅高压表现时,CT可以快速了解颅内情况,排除其他急重症。例如,对于一些较大的垂体瘤,CT能清晰显示肿瘤的位置和大小,但对于微小肿瘤的检测容易漏诊。
特殊人群:儿童进行CT检查时需注意辐射剂量的控制,应根据儿童的体重等因素精确计算辐射剂量,以减少辐射对儿童生长发育可能产生的潜在影响。
二、内分泌功能检查
1.垂体激素水平测定
相关激素:包括促甲状腺激素(TS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生长激素(GH)、泌乳素(PRL)、促黄体生成素(LH)、促卵泡生成素(FSH)等。不同类型的垂体瘤会导致相应的激素水平异常。例如,泌乳素瘤患者血清泌乳素水平会显著升高,常超过200μg/L;生长激素瘤患者血清生长激素水平升高,且口服葡萄糖抑制试验不被抑制;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瘤患者会出现皮质醇升高,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节律异常等。
年龄因素:儿童的垂体激素水平有其自身的生理波动范围,在评估垂体瘤相关激素水平时需考虑儿童的年龄阶段。例如,儿童时期生长激素的正常范围与成人不同,儿童生长激素瘤的诊断标准与成人有所差异。
性别因素:泌乳素在女性非孕期的正常范围一般为5-25μg/L,而在男性中正常范围相对更低;女性的促黄体生成素和促卵泡生成素水平在月经周期不同阶段有变化,在评估垂体瘤相关激素水平时需结合性别及生理状态。
2.动态功能试验
葡萄糖抑制试验:主要用于生长激素瘤的诊断。正常情况下,口服葡萄糖后生长激素会被抑制至低于1μg/L,而生长激素瘤患者口服葡萄糖后生长激素水平不被抑制。
地塞米松抑制试验:用于评估ACTH瘤患者的肾上腺皮质功能及诊断库欣病(由ACTH瘤引起的库欣综合征)。小剂量地塞米松抑制试验中,库欣病患者一般不被抑制,而肾上腺皮质腺瘤、腺癌患者多数不被抑制;大剂量地塞米松抑制试验中,库欣病患者部分可被抑制,而肾上腺性库欣综合征患者不被抑制。
三、眼科检查
1.视力、视野检查
意义:垂体瘤增大可压迫视神经,导致视力下降、视野缺损。通过视力检查可了解患者的视力情况,包括远视力和近视力。视野检查常用周边视野计检查,可发现患者是否存在双颞侧偏盲等典型的垂体瘤压迫视神经的视野改变。例如,垂体大腺瘤患者常出现双颞侧偏盲,随着肿瘤增大,视野缺损范围可逐渐扩大。
特殊人群:儿童进行视力、视野检查时需要儿童的配合度,医护人员需要采用适合儿童的检查方法和耐心引导来完成检查,以确保检查结果的准确性。对于不能配合的儿童可能需要在镇静等特殊情况下进行检查,但要充分评估镇静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