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是因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增加致大量血浆蛋白丢失的临床综合征,具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等特征,发病与滤过膜屏障受损等有关,不同人群有不同特点,诊断靠蛋白尿检测等,治疗分一般和药物治疗,预后因多种因素而异需长期随访。
发病机制相关要点
从病理生理角度来看,肾小球滤过膜由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基底膜和肾小囊脏层上皮细胞构成,正常情况下,它对血浆蛋白有选择性滤过作用。当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发生时,肾小球滤过膜的屏障功能遭到破坏,尤其是电荷屏障和机械屏障受损,导致血浆中的大量蛋白质漏出到尿液中,进而引发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例如,大量蛋白丢失使血浆白蛋白降低,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从而引起水肿,开始多从眼睑、下肢等部位出现,逐渐蔓延至全身;同时,肝脏会代偿性合成蛋白质,导致脂代谢紊乱,出现高脂血症等表现。
不同人群的特点及影响
儿童:儿童是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高发人群之一。儿童的免疫系统和肾脏发育尚不完善,发病可能与感染等因素有关。例如,上呼吸道感染等感染性疾病可能诱发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在治疗方面,儿童对糖皮质激素较为敏感,但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可能会影响生长发育,需要密切关注其身高、骨密度等情况,并且在治疗过程中要加强营养支持等综合管理。
成年人:成年人患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病因相对复杂,可能与自身免疫紊乱等多种因素相关。不同年龄段的成年人,其基础健康状况不同,对于治疗的耐受性和反应也有所差异。例如,年轻且基础健康状况良好的成年人,在接受正规治疗时,可能恢复相对较快;而年龄较大且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的成年人,治疗过程中需要更加谨慎地评估和调整治疗方案,因为其他基础疾病可能会影响肾病综合征的治疗效果,同时肾病综合征的治疗药物也可能对其他基础疾病产生影响。
老年人:老年人患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时,往往病情相对复杂,并发症较多。老年人的肾脏功能本身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减退,发生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后,肾脏的负担进一步加重,更容易出现肾功能恶化等情况。同时,老年人常合并多种慢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等,在治疗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对各脏器功能的影响。例如,在使用利尿剂等药物时,要密切监测电解质平衡,因为老年人电解质调节能力较差,容易出现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
诊断相关内容
蛋白尿检测:24小时尿蛋白定量是诊断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重要指标之一,通过准确收集24小时尿液,测定其中的蛋白含量,若超过3.5g/d则提示大量蛋白尿。
血浆白蛋白测定:测定血浆白蛋白水平,若低于30g/L则符合低蛋白血症的诊断标准,结合大量蛋白尿等表现可辅助诊断原发性肾病综合征。
其他相关检查:还需要进行肾功能检查,了解肾小球滤过率等肾功能指标,以评估肾脏的功能状态;进行肾脏病理活检,这是明确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病理类型的金标准,不同的病理类型(如微小病变型肾病、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膜性肾病等)治疗方案和预后有所不同,通过肾脏病理活检可以为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治疗原则概要
一般治疗:患者需要注意休息,对于水肿明显的患者,要限制水和盐的摄入,保证充足的热量供应,以维持机体的基本代谢需求。
药物治疗:糖皮质激素是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常用药物,通过抑制免疫炎症反应来减少蛋白尿等。不同的病理类型使用糖皮质激素的方案有所差异,例如微小病变型肾病对糖皮质激素较为敏感,通常采用较大剂量的糖皮质激素治疗。此外,还可能根据病情使用免疫抑制剂等其他药物进行联合治疗。
预后相关情况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预后因病理类型、治疗反应等因素而异。一些病理类型较轻、对治疗反应较好的患者,预后相对较好,病情可以得到有效控制,肾功能维持较好;而一些病理类型较严重、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可能会逐渐进展为慢性肾衰竭等不良结局。因此,对于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需要长期随访,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改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