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食管反流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胃食管反流相关因素包括下食管括约肌结构或功能异常,如先天发育异常、受激素等因素影响;食管清除作用降低,如食管蠕动异常、唾液分泌不足;胃排空延迟,如胃部疾病、饮食因素影响;还有肥胖、吸烟饮酒、某些药物等其他因素,这些因素均可导致胃食管反流发生。
一、下食管括约肌结构或功能异常
1.解剖结构因素:下食管括约肌是食管末端与胃相连处的一圈环形肌肉,正常情况下可防止胃内容物反流至食管。如果该括约肌先天发育异常,如肌肉厚度不足等,就可能导致其关闭功能障碍。从解剖学角度看,下食管括约肌的正常结构对于维持食管与胃之间的压力梯度至关重要,异常的结构会破坏这种梯度平衡,使得胃内容物容易反流进入食管。例如,有研究发现部分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存在下食管括约肌长度较短的情况,这直接影响了其关闭食管下端的能力。
2.功能因素:一些因素可影响下食管括约肌的功能,如某些激素(如胆囊收缩素等)、食物(如高脂肪食物等)。高脂肪食物会使下食管括约肌压力降低,从而增加胃食管反流的风险。此外,妊娠期间女性体内激素水平变化,也可能导致下食管括约肌功能受到影响,使得胃食管反流的发生率升高,这与妊娠时体内孕激素水平升高,引起下食管括约肌松弛有关。
二、食管清除作用降低
1.食管蠕动异常:食管的蠕动是将食管内的内容物向胃方向推进的重要动力。当食管蠕动功能出现异常时,如蠕动减弱,会导致食管对反流物的清除速度减慢。例如,老年人由于食管肌肉功能衰退,食管蠕动能力下降,使得反流物在食管内停留时间延长,增加了胃食管反流对食管黏膜的损伤机会。有研究表明,随着年龄增长,食管蠕动波的幅度和频率都会降低,从而影响食管的清除功能。
2.唾液分泌不足:唾液具有中和胃酸、清除反流物等作用。如果唾液分泌不足,如一些疾病状态下(如舍格伦综合征等)或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如抗组胺药等)导致唾液分泌减少,就会使食管对反流物的清除能力减弱。唾液中的碳酸氢盐等成分可以中和反流至食管的胃酸,减少胃酸对食管黏膜的刺激,唾液分泌不足时这种中和作用减弱,更易引发胃食管反流相关的食管黏膜损伤等问题。
三、胃排空延迟
1.胃部疾病影响:某些胃部疾病会导致胃排空延迟,如胃溃疡、幽门梗阻等。胃溃疡患者由于胃黏膜的炎症、溃疡等病变,可能影响胃的正常运动功能,导致胃排空速度减慢。幽门梗阻时,幽门部位发生狭窄或梗阻,胃内容物排出受阻,大量胃内容物积聚在胃内,使胃内压力升高,容易导致胃内容物反流进入食管。例如,幽门梗阻患者常表现为反复呕吐,且呕吐物为宿食,同时伴有胃食管反流的症状,这是因为胃排空障碍使得胃内压力过高,超过了下食管括约肌的压力,从而引发反流。
2.饮食因素:进食过多过快也会导致胃排空延迟。短时间内大量进食,胃需要容纳较多食物,其消化排空的负担加重,容易出现排空延迟。此外,进食大量高脂肪、高糖食物等也可能影响胃的排空功能,这些食物在胃内停留时间较长,使得胃内压力升高,增加胃食管反流的可能性。
四、其他因素
1.肥胖:肥胖是胃食管反流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过多的脂肪堆积在腹部,会增加腹内压,从而容易导致胃内容物反流至食管。研究发现,体重指数(BMI)较高的人群,胃食管反流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体重人群。肥胖引起的腹内压增高,使得下食管括约肌所承受的压力增大,当腹内压超过下食管括约肌压力时,就会发生反流。
2.吸烟与饮酒:吸烟会削弱下食管括约肌的张力,还会减少唾液分泌,影响食管的清除功能。饮酒则可能直接损伤食管黏膜,并且刺激胃酸分泌增加,同时也会影响下食管括约肌功能,从而增加胃食管反流的发生风险。长期吸烟和过量饮酒的人群,胃食管反流的患病率明显高于不吸烟不饮酒的人群。
3.某些药物:一些药物可能诱发胃食管反流,如钙通道阻滞剂(如硝苯地平)、α受体激动剂等。钙通道阻滞剂可通过松弛下食管括约肌来影响其功能,从而导致胃食管反流。这类药物在临床应用中,如果患者本身存在胃食管反流的易患因素,就更容易诱发反流症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