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乳腺导管内原位癌
乳腺导管内原位癌是早期非浸润性乳腺癌,发病机制与基因、内分泌、生活方式及家族史等有关,临床表现多无明显自觉症状,诊断靠影像学检查和病理活检,治疗有手术及辅助治疗,预后较好但需定期随访和健康生活方式管理。
一、发病机制
其具体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但可能与多种因素相关。例如,乳腺导管上皮细胞的基因突变是重要因素之一,某些基因的突变会导致细胞异常增殖,进而发展为导管内原位癌。此外,内分泌因素也可能参与其中,长期的雌激素水平异常等内分泌紊乱情况,可能影响乳腺导管上皮细胞的生长和分化,增加导管内原位癌的发病风险。从生活方式角度看,长期高脂饮食、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通过影响体内激素代谢等途径,对乳腺导管内原位癌的发生有一定影响;有乳腺癌家族史的人群,其发病风险相对更高,这与遗传因素有关,家族中可能存在相关的乳腺癌易感基因,使得个体更容易发生乳腺导管内原位癌。
二、临床表现
1.症状表现:多数患者没有明显的自觉症状,往往是通过乳腺筛查(如乳腺X线摄影、乳腺超声等)被发现。部分患者可能偶尔发现乳腺内有单发或多发的小结节,质地较硬,边界可能不太清晰,但一般疼痛症状不明显。不过,也有少数患者可能出现乳头溢液的情况,溢液可为血性、浆液性等,但这种情况相对少见。
2.体征表现:在体检时,可能触摸到乳腺内有可疑的病灶,但体征通常不典型。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表现可能略有差异。年轻女性的乳腺组织相对致密,可能需要更细致的超声检查来发现病变;而绝经后女性乳腺组织相对疏松,乳腺X线摄影可能更易发现异常。
三、诊断方法
1.乳腺影像学检查
乳腺X线摄影:是常用的筛查手段之一。在乳腺X线片上,导管内原位癌可能表现为微钙化灶,这些微钙化灶呈簇状分布是导管内原位癌较典型的X线表现,但并非所有导管内原位癌都有明显微钙化灶,其检出率会因病灶特点而异。
乳腺超声检查:可以清晰显示乳腺组织的结构,有助于发现乳腺内的肿块等病变,对于鉴别肿块的囊性或实性有重要价值,不过对于微小钙化灶的显示不如乳腺X线摄影敏感。
磁共振成像(MRI):对于乳腺导管内原位癌的诊断有一定帮助,尤其是在评估多中心病变或双侧乳腺病变时具有优势,能够更全面地显示乳腺组织内的病变范围,但由于价格相对较高等原因,一般不作为首选的初筛检查。
2.病理活检:是确诊乳腺导管内原位癌的金标准。通过空心针穿刺活检或手术切除活检获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显微镜下可见导管内癌细胞排列成各种结构,如筛状、乳头状、实性等,且细胞具有不同程度的异型性,同时基底膜完整。
四、治疗方式
1.手术治疗
乳房肿块切除术:适用于病变较局限的患者,切除肿块及周围部分正常乳腺组织,在完整切除病灶的同时尽量保留乳房的外观形态。对于年轻患者等有保乳意愿的人群较为适用,但需要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确保切缘阴性等。
全乳房切除术:对于某些不适合保乳手术的患者,如病变广泛、多中心病变等情况,可能需要行全乳房切除术。
2.辅助治疗
一般来说,单纯的乳腺导管内原位癌术后通常不需要进行常规的化疗,但对于某些高危因素的患者,如存在高危的病理特征(如高级别导管内原位癌等),可能会考虑辅助内分泌治疗等,具体需要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如激素受体状态等综合判断。
五、预后情况
乳腺导管内原位癌的预后相对较好。经过规范的治疗后,患者的复发风险较低,长期生存率较高。但患者仍需要定期进行随访复查,一般建议每6-12个月进行一次乳腺相关检查,包括乳腺X线摄影、乳腺超声等,以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局部复发或其他异常情况。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随访的频率和具体检查项目可能会略有调整,年轻患者由于未来乳腺癌复发的潜在风险,可能需要更长期的密切随访;绝经后患者也需要关注乳腺及全身其他部位的健康状况。生活方式方面,患者应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均衡饮食、适量运动等,有助于提高身体免疫力,促进康复和降低复发风险。有家族史的人群更应加强自身的健康监测和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