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结石和胆囊炎有什么区别
胆结石是胆道系统内结石形成的疾病,胆囊炎是胆囊的炎症性疾病,二者在定义与发病部位、症状表现、发病机制、诊断方法、治疗原则上均有区别,不同年龄、性别及生活方式人群在其发生、发展及治疗中有不同特点,临床需考虑这些因素制定个体化诊疗方案,如无症状胆结石定期随访,有症状等需手术等,急性胆囊炎先保守治疗,无效等需手术,慢性胆囊炎可调整饮食等或手术切除胆囊等。
一、定义与发病部位
胆结石:是指胆道系统(包括胆囊和胆管)内发生结石的疾病,是胆汁中的胆固醇、胆色素等成分析出、沉淀、结晶而形成的固体块状物。
胆囊炎:是胆囊的炎症性疾病,多由胆囊管梗阻、细菌感染等引起,分为急性胆囊炎和慢性胆囊炎。
二、症状表现
胆结石:多数胆结石患者可无明显症状,称为无症状胆结石。当结石刺激或阻塞胆管时,可出现右上腹隐痛、胀痛,疼痛可放射至肩背部,部分患者可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若结石嵌顿在胆囊颈部,可引起胆绞痛,表现为突发的右上腹剧烈疼痛,疼痛程度较为剧烈,可伴有寒战、高热等表现(当合并胆管炎时)。
胆囊炎:急性胆囊炎发作时,主要表现为右上腹剧烈绞痛,疼痛常突然发作,尤其在进食油腻食物后易诱发,可伴有恶心、呕吐、发热等症状;慢性胆囊炎患者多有右上腹隐痛、腹胀、嗳气等消化不良症状,进食油腻食物后症状可加重。
三、发病机制差异
胆结石:主要是胆汁的成分比例发生改变,例如胆固醇过饱和、胆盐浓度降低等,导致胆固醇等成分结晶析出形成结石。此外,胆囊收缩功能异常、胆道感染等因素也与胆结石的形成相关。不同年龄、性别人群发病风险有所不同,例如女性由于雌激素影响胆汁成分等因素,胆结石发病率相对较高;肥胖、高脂饮食、长期不吃早餐等生活方式也是胆结石的高危因素;有胆道疾病病史的人群胆结石复发风险增加。
胆囊炎:急性胆囊炎多因胆囊管梗阻,常见原因是胆结石嵌顿于胆囊管,导致胆汁排出受阻,胆囊内压力升高,胆汁淤积,刺激胆囊黏膜引起炎症,随后合并细菌感染;慢性胆囊炎可由急性胆囊炎反复发作迁延而来,也可因长期的胆囊结石刺激、细菌感染等逐渐发展形成。在年龄方面,中老年人群相对更易患胆囊炎,可能与胆囊功能衰退等因素有关;女性在激素水平影响下,胆囊炎发病风险也相对较高;有胆结石病史的人群发生胆囊炎的概率显著增加。
四、诊断方法
胆结石: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如腹部B超是首选的检查方法,可清晰显示胆囊或胆管内是否有结石,能发现直径2-3mm以上的结石,还可观察胆囊的大小、壁厚等情况;CT、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等检查也可用于胆结石的诊断,尤其对于一些复杂部位结石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胆囊炎:腹部B超可发现胆囊增大、胆囊壁增厚、胆囊内有结石等情况,有助于诊断胆囊炎;实验室检查可发现血常规中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提示有炎症反应;对于一些不典型的胆囊炎,可通过磁共振胰胆管造影等检查进一步明确胆囊的情况。
五、治疗原则
胆结石:无症状的胆结石一般定期随访观察即可;对于有症状的胆结石或出现并发症的胆结石,多需要手术治疗,如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等;对于一些不适合手术的患者,可考虑溶石治疗等,但溶石治疗有一定的适应证和禁忌证,且疗程较长。
胆囊炎:急性胆囊炎发作时,一般先采取保守治疗,包括禁食、胃肠减压、抗感染、解痉止痛等治疗措施,若保守治疗无效或出现胆囊穿孔等严重并发症,则需要手术治疗;慢性胆囊炎患者可通过调整饮食、药物对症治疗等缓解症状,对于反复发作的慢性胆囊炎也可考虑手术切除胆囊。
不同年龄、性别及生活方式的人群在胆结石和胆囊炎的发生、发展及治疗中均有不同的特点,在临床诊疗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以制定个体化的诊疗方案,最大程度保障患者的健康。例如,儿童胆结石相对较少见,若发生胆结石多与先天性胆道畸形等因素有关,治疗上需谨慎评估;老年患者身体机能相对较弱,在治疗方式选择上更要权衡手术风险等多方面因素;女性在激素相关的胆结石和胆囊炎防治中需特别注意激素水平对病情的影响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