躁郁症是什么病
躁郁症即双相情感障碍,是既有抑郁发作又有躁狂发作的精神障碍性疾病。其症状表现为躁狂发作时情感高涨、思维奔逸、活动增多,抑郁发作时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精力缺乏;发病机制涉及遗传因素、神经生化因素、神经内分泌因素;诊断有国际(DSM-5)和国内(CCMD-3)标准;治疗与管理包括药物治疗(用心境稳定剂等)、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生活方式管理(保持规律作息等),不同人群生活方式管理有别且要避免不良刺激,特殊人群需遵医嘱。
一、症状表现
躁狂发作表现:患者会出现情感高涨、思维奔逸、活动增多等症状。情感高涨表现为自我感觉良好、兴高采烈、喜悦兴奋等,且这种情绪具有传染性;思维奔逸表现为言语增多、语速加快、联想丰富等,患者可能滔滔不绝,话题随境转移;活动增多表现为精力充沛、兴趣广泛、社交活跃等,可能参与一些过度的、无意义的活动,如盲目购物、频繁社交等。例如,部分患者在躁狂发作时会连续几天不睡觉,仍精力充沛地参与各种活动。
抑郁发作表现:主要有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精力缺乏等症状。情绪低落表现为心情压抑、悲伤、绝望等,患者常常唉声叹气、愁眉苦脸;兴趣减退表现为对以往感兴趣的事情失去兴趣,如不再喜欢原本热爱的运动、娱乐活动等;精力缺乏表现为疲劳、乏力,即使经过休息也难以恢复,可能连日常的洗漱、穿衣等简单活动都觉得困难。比如,患者可能整天躺在床上,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兴趣。
二、发病机制
遗传因素:大量的遗传学研究表明,双相情感障碍具有较高的遗传度。如果家族中有双相情感障碍患者,那么亲属患病的风险会显著增加。例如,同卵双生子中一方患有双相情感障碍,另一方患病的概率可高达50%-70%,而异卵双生子的患病风险相对较低。
神经生化因素:与脑内的神经递质失衡有关,如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等神经递质的代谢异常。例如,5-羟色胺功能低下可能与抑郁发作相关,而多巴胺功能亢进可能与躁狂发作相关。
神经内分泌因素: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轴)功能失调是双相情感障碍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患者往往存在皮质醇分泌异常,在抑郁发作时皮质醇水平可能升高,而在躁狂发作时皮质醇水平也可能出现波动。
三、诊断标准
国际标准:根据《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5),双相情感障碍的诊断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症状表现、病程等多方面因素。例如,躁狂发作需要至少持续1周,且出现情感高涨、思维奔逸、活动增多等核心症状中的至少三项;抑郁发作需要至少持续2周,出现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精力缺乏等核心症状中的至少四项。同时,要排除其他躯体疾病或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的类似症状。
国内标准: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也有相应的诊断标准,基本与国际标准一致,但在一些具体的症状描述和诊断细节上会结合国内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四、治疗与管理
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有心境稳定剂,如碳酸锂等;抗癫痫药物,如丙戊酸盐等;抗精神病药物,在躁狂发作时可短期使用,如奥氮平、喹硫平等。药物的选择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年龄、性别等因素来综合考虑。例如,对于女性患者,需要考虑药物对月经等方面的影响;对于老年患者,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和与其他疾病用药的相互作用。
心理治疗:认知行为疗法等心理治疗方法可以帮助患者识别和纠正不良的认知和行为模式,提高应对疾病的能力。例如,帮助患者认识到自己在躁狂或抑郁发作时的错误思维方式,并引导其进行调整。
生活方式管理:患者需要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合理饮食,适度进行运动。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生活方式管理的具体要求有所不同。例如,儿童和青少年患者需要在家长的监督下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熬夜、过度使用电子设备等不良习惯;成年患者则需要自己有意识地维持规律的生活节奏。同时,要避免不良的生活事件刺激,如重大的情感挫折、工作压力过大等,特殊人群如孕妇等在生活方式管理上需要更加谨慎,要遵循专业医生的建议,因为一些生活方式因素可能会对胎儿等产生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