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期脑损伤症状包括意识障碍(轻为嗜睡,重为昏迷)、肌张力异常(增高或降低)、原始反射异常(减弱、消失或亢进)、惊厥;婴儿期症状有运动发育迟缓(未达相应月龄运动标准)、姿势异常(如头背屈等)、智力发育落后(认知、语言、社交等方面迟缓)、喂养困难(吸吮、吞咽问题)。家长若发现宝宝有这些可疑症状,应及时就医全面评估,高危因素宝宝更需关注发育情况定期体检,确诊脑损伤宝宝家长要积极配合康复治疗并做好日常护理。
一、新生儿期症状
1.意识障碍:脑损伤较轻时,宝宝可能表现为嗜睡,即睡眠时间明显延长,且唤醒后很快又入睡;严重脑损伤则可能出现昏迷,对外界刺激几乎无反应。研究表明,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病例中,意识障碍的程度与脑损伤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意识障碍出现越早,提示预后可能越差。
2.肌张力异常:正常新生儿肢体有一定张力,脑损伤宝宝可出现肌张力增高,表现为肢体僵硬,活动时阻力大,换尿布等活动时可明显感觉到宝宝肢体不易伸展;也有部分宝宝出现肌张力降低,肢体松软,活动过度,如手臂、腿部自然下垂时感觉无力。例如,在早产儿脑损伤中,肌张力异常是常见的早期表现之一。
3.原始反射异常:新生儿具有觅食反射、吸吮反射、握持反射、拥抱反射等原始反射。脑损伤宝宝原始反射可能出现减弱、消失或亢进。如正常宝宝在出生后23个月内拥抱反射逐渐减弱,若脑损伤宝宝该反射持续存在或在出生后就未出现,都提示可能存在脑损伤。研究显示,原始反射异常与脑损伤的部位和程度有一定关联。
4.惊厥:惊厥是新生儿脑损伤常见症状之一,表现为肢体局部或全身抽动,可伴有眼球上翻、凝视、口吐白沫等。惊厥多在出生后数小时至1周内出现,以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引发惊厥最为常见。惊厥发作的频率、持续时间及类型与脑损伤严重程度有关,频繁或持续惊厥会进一步加重脑损伤。
二、婴儿期症状
1.运动发育迟缓:正常婴儿2个月左右能抬头,4个月左右会翻身,6个月左右能独坐,8个月左右会爬,1岁左右能独站、扶走。脑损伤宝宝常达不到相应月龄的运动发育标准,如3个月仍不能抬头,6个月不能翻身等。研究发现,脑损伤导致的运动发育迟缓在早期若能及时干预,部分宝宝运动功能可得到较好改善。
2.姿势异常:宝宝可能出现头背屈、角弓反张(身体向后仰,呈弓形)、上肢内收内旋、手握拳不易打开、下肢交叉呈剪刀步态等异常姿势。这些异常姿势在宝宝活动或静止时均可出现,是由于脑损伤影响了神经系统对肌肉的控制。例如,痉挛型脑性瘫痪宝宝常表现出上述典型的异常姿势。
3.智力发育落后:通过智力测试可发现宝宝在认知、语言、社交等方面发育落后。如正常宝宝45个月能认识亲人,对周围环境感兴趣,会发出笑声,而脑损伤宝宝可能表现为对周围事物反应迟钝,不会笑或很晚才笑,语言发育迟缓,不能在相应月龄发出简单音节等。长期随访研究表明,脑损伤宝宝若早期未进行有效干预,智力发育落后情况可能随年龄增长愈发明显。
4.喂养困难:表现为吸吮无力,吃奶时容易呛咳,吞咽不协调,导致进食缓慢、吐奶频繁。这是因为脑损伤影响了口腔肌肉及吞咽功能的协调性。研究显示,喂养困难不仅影响宝宝营养摄入,还可能增加呼吸道感染风险,进而加重脑损伤。
三、温馨提示
1.对于家长:宝宝出现上述可疑症状时,家长务必及时带宝宝就医,进行全面评估,包括神经系统检查、头颅影像学检查(如头颅超声、CT、MRI等)及发育评估等,以便早期诊断和干预。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密切观察宝宝的生长发育情况,记录宝宝的行为表现,为医生诊断提供详细信息。
2.针对特殊宝宝:早产儿、低体重儿、有宫内窘迫史或出生时窒息史等高危因素的宝宝,发生脑损伤风险更高,家长应更加关注宝宝发育情况,按照医生建议定期进行体检和发育监测。对于确诊脑损伤的宝宝,家长要积极配合医生制定的康复治疗计划,如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语言治疗等,康复治疗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家长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同时,要注意宝宝日常生活护理,保持舒适的环境,合理喂养,预防感染等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