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乳腺炎多见于产后哺乳期妇女,尤以初产妇常见于产后3-4周,病因有乳汁淤积和细菌入侵,临床表现有局部乳房胀痛、红肿热痛及全身寒战高热等,诊断依据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预防要孕期护理、哺乳指导、保持乳头清洁,治疗分非手术(暂停哺乳、热敷、用抗生素)和手术(脓肿切开引流),哺乳期妇女和初产妇需特别注意相关事项。
一、定义
急性乳腺炎是乳腺的急性化脓性感染,多见于产后哺乳期妇女,尤以初产妇更为常见,往往发生在产后3~4周。
二、病因
1.乳汁淤积:乳头发育不良(如过小、内陷)妨碍哺乳,乳汁排空不畅,乳汁淤积,有利于入侵细菌的生长繁殖。初产妇的乳腺导管相对狭窄,更容易发生乳汁淤积。产后妇女若未能及时将乳房内多余的乳汁排出,乳汁在乳腺内积聚,为细菌滋生创造了条件。
2.细菌入侵:乳头破损或皲裂,使细菌沿淋巴管入侵是感染的主要途径。婴儿口含乳头睡觉或婴儿患有口腔炎,细菌可直接侵入乳管,上行至腺小叶引发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主要的致病菌。产后妇女身体抵抗力相对较低,细菌更容易趁虚而入。
三、临床表现
1.局部表现
乳房胀痛:患侧乳房出现疼痛,炎症部位有压痛性肿块。随着病情发展,疼痛加剧呈搏动性。
红肿热痛:乳房局部皮肤出现红、肿、热、痛,炎症进一步发展,可形成脓肿,脓肿可向外破溃,也可向内破溃入乳管,自乳头排出脓液。
2.全身表现:患者可出现寒战、高热、脉搏加快等全身症状。病情较轻时,全身症状可能不明显;病情较重时,全身症状较为突出,如体温可高达39~40℃,伴有头痛、乏力等不适。初产妇由于对疾病的耐受能力和应对经验相对不足,全身症状可能更为明显。
四、诊断
1.病史:详细询问患者的产后哺乳情况,有无乳头破损、乳汁淤积等病史。
2.临床表现:根据乳房局部的红、肿、热、痛等典型表现,结合全身症状,初步判断。
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提示有感染存在。
4.影像学检查:超声检查有助于脓肿的确诊,可显示炎性肿块或液性暗区。
五、预防措施
1.孕期护理:妊娠后期应经常用温水清洗乳头;乳头内陷者,可经常挤捏、提拉矫正。这有助于保持乳头清洁,防止产后发生乳头破损等情况,降低急性乳腺炎的发生风险。
2.哺乳指导:正确哺乳,定时哺乳,每次哺乳应将乳汁吸空,如有淤积,可通过按摩或吸乳器协助排空乳汁。产后妇女应掌握正确的哺乳方法,按需哺乳,避免乳汁长时间淤积。同时,注意哺乳的卫生,保持乳头和婴儿口腔的清洁。
3.保持乳头清洁:每次哺乳前后应清洗乳头,避免婴儿含乳头睡觉,防止乳头破损。产后妇女要注意个人卫生,尤其是乳房局部的清洁,减少细菌感染的机会。
六、治疗原则
1.非手术治疗
暂停哺乳:用吸乳器排空乳汁,以防止乳汁淤积加重感染。但应继续母乳喂养,只要感染侧乳房的乳汁不含明显脓液,可继续喂给婴儿。对于婴儿来说,继续母乳喂养有助于维持营养摄入,同时也能促进母亲乳房的排空,利于病情恢复。
局部热敷:局部热敷可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哺乳期妇女局部热敷时要注意温度适宜,避免烫伤皮肤。
应用抗生素:根据病情选用敏感抗生素,如青霉素类等。使用抗生素时需考虑对婴儿的影响,尽量选择对婴儿影响较小的药物。
2.手术治疗:形成脓肿后应及时切开引流。手术时应注意选择正确的切口,以保证引流通畅。对于不同部位的脓肿,切口的选择有所不同,如浅表脓肿可选择放射状切口,深部脓肿可选择乳房下缘弧形切口等。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哺乳期妇女:哺乳期妇女发生急性乳腺炎时,应积极处理,避免病情加重。要遵循正确的哺乳和治疗方法,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乳房症状加重或出现高热不退等情况,应及时就医。同时,要注意休息,保持良好的心态,有助于身体恢复。
2.初产妇:初产妇由于缺乏哺乳经验,更容易发生急性乳腺炎。应加强对初产妇的哺乳指导,让她们了解正确的哺乳方法和预防急性乳腺炎的措施。初产妇在产后要注意休息,合理饮食,增强身体抵抗力,一旦出现乳房不适等情况,要及时采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