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抽搐是小儿常见急症,由感染、非感染性疾病、遗传代谢性疾病等引起,表现为全身性或局限性肌群强直性和阵挛性抽搐,发作时间短,常伴有发热、头痛等症状。治疗方法包括控制体温、抗惊厥、病因治疗、对症治疗和支持治疗。预防措施包括积极治疗原发病、注意保暖、合理饮食、避免感染、按时预防接种等。
一、概述
发烧抽搐是指小儿在呼吸道感染或其他感染性疾病早期,体温升高>=39℃时发生的惊厥,并排除颅内感染及其它导致惊厥的器质性或代谢性疾病。主要表现为突然发生的全身或局部肌群的强直性或阵挛性抽搐,双眼球凝视、斜视、发直或上翻,伴意识丧失。这种抽搐可能会导致脑损伤,对小儿的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二、病因
引起小儿发烧抽搐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感染:是引起小儿发烧抽搐最常见的原因,如病毒、细菌、支原体、真菌等感染。
2.非感染性疾病:如颅内出血、脑外伤、脑肿瘤、脑积水、中毒性脑病、低血糖、低血钙、维生素B缺乏症等。
3.遗传代谢性疾病:如苯丙酮尿症、枫糖尿病、半乳糖血症、糖原累积症、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等。
4.热性惊厥:是小儿时期最常见的惊厥性疾病,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
三、症状
发烧抽搐的症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全身性抽搐:突然发生的全身性或局限性肌群强直性和阵挛性抽搐,双眼球凝视、斜视、发直或上翻,伴意识丧失。
2.局部性抽搐:仅局部肌肉或肌群收缩,多见于口角、手指或足趾,抽搐时意识清楚。
3.发作时间:抽搐发作一般持续数秒至数分钟,少数可长达15分钟。
4.发作频率:可在24小时内反复发作,甚至发作数次。
5.伴随症状:可伴有发热、头痛、呕吐、烦躁、嗜睡、昏迷等症状。
四、检查
1.脑电图检查:可以了解大脑的电活动情况,有助于诊断癫痫等疾病。
2.头颅CT或MRI检查:可以了解脑部的结构是否异常,有助于诊断颅内占位性病变、脑积水等疾病。
3.脑脊液检查:可以了解脑脊液的成分是否异常,有助于诊断脑炎、脑膜炎等疾病。
4.其他检查:如血糖、血钙、血镁、血氨、尿常规、大便常规等检查,有助于排除其他代谢性疾病。
五、治疗
1.控制体温:立即给予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如冷敷、温水擦浴、口服退烧药等,以控制体温在正常范围内。
2.抗惊厥治疗:给予抗惊厥药物,如苯巴比妥钠、地西泮等,以控制抽搐发作。
3.病因治疗:根据引起发烧抽搐的原因进行相应的治疗,如抗感染、抗病毒、抗癫痫等。
4.对症治疗:给予脱水剂、糖皮质激素等药物,以减轻脑水肿、缓解症状。
5.支持治疗:给予吸氧、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支持治疗,以维持生命体征稳定。
六、预防
1.积极治疗原发病:如积极控制感染、降低体温等,以预防发烧抽搐的发生。
2.注意保暖:避免小儿受凉,尤其是在发热时。
3.合理饮食:给予小儿均衡的饮食,避免过度喂养或饥饿。
4.避免感染:尽量避免小儿接触感染源,如避免去人员密集的场所、勤洗手等。
5.按时预防接种:按照免疫程序及时给小儿进行预防接种,以预防传染病的发生。
七、注意事项
1.对于小于6个月的婴儿,发烧抽搐的风险较高,需要特别注意。
2.如果小儿出现发烧抽搐,家长应保持冷静,立即将小儿送往医院,并详细告知医生小儿的症状和病史。
3.在等待救护车或前往医院的过程中,家长可以将小儿的头偏向一侧,以防止呕吐物吸入气管引起窒息。
4.不要试图将任何东西塞进小儿的嘴里,以免咬伤舌头。
5.不要强行按压或束缚小儿的肢体,以免造成骨折或损伤。
6.小儿抽搐停止后,需要密切观察其呼吸、心跳、意识等情况,如果出现异常,应及时告知医生。
7.小儿发烧抽搐可能会反复发作,需要及时就医,进行详细的检查和治疗,以避免留下后遗症。
八、总结
小儿发烧抽搐是一种常见的儿科急症,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导致脑损伤等严重后果。因此,家长应该了解发烧抽搐的症状、病因、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以便在小儿出现发烧抽搐时能够及时处理。同时,家长应该带小儿及时就医,进行详细的检查和治疗,以避免留下后遗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