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短肠综合征
短肠综合征是小肠广泛切除后剩余肠管无法维持营养等吸收代谢需求,致腹泻、营养不良、水电解质紊乱等的临床综合征,病因有先天性和获得性,病理生理是剩余肠管代偿难弥补吸收功能致营养等吸收障碍及紊乱,临床表现有腹泻、营养不良、水电解质紊乱,诊断依据病史、表现、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治疗包括营养支持、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药物治疗,儿童患者要保证营养满足生长发育且精细实施肠内营养等,老年患者要综合基础疾病考虑营养支持等。
一、病因
先天性因素:如先天性短肠畸形等,胎儿在发育过程中小肠发育异常,导致小肠长度较正常显著缩短。
获得性因素:多由外科手术引起,比如因肠系膜血管栓塞、克罗恩病等疾病进行小肠广泛切除术后,常见的是因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或血栓形成导致部分小肠缺血坏死而切除,或者是克罗恩病反复肠道炎症、溃疡致小肠大范围切除。另外,某些肠道恶性肿瘤行根治性小肠切除手术也可能引发短肠综合征。
二、病理生理机制
小肠是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正常情况下小肠通过其黏膜的吸收细胞、绒毛结构等高效吸收营养物质和水分。当小肠广泛切除后,剩余小肠的吸收面积锐减,肠道的消化、吸收、分泌和运动功能都会发生改变。剩余肠管会出现适应性改变,初期可能有黏膜细胞增生、绒毛变长等代偿,但往往难以完全弥补丧失的吸收功能,进而导致营养物质(如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等)吸收障碍,水、电解质丢失过多,出现腹泻、营养不良、体重下降、水电解质紊乱(如低钠血症、低钾血症等)等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
三、临床表现
腹泻:是常见症状之一,由于剩余小肠不能充分吸收水分和电解质,大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每日排便次数可多达数次至十余次不等,严重时可出现大量水样便。
营养不良:表现为体重下降、消瘦,因为营养物质吸收不足,患者会出现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如皮下脂肪减少、肌肉萎缩等;还会出现各种营养素缺乏的表现,例如维生素缺乏可导致皮肤干燥、夜盲症(维生素A缺乏)、口角炎(维生素B族缺乏)等,铁、叶酸等缺乏可引起贫血等。
水电解质紊乱:根据丢失的电解质不同表现各异,低钠血症时患者可出现乏力、精神萎靡、恶心、呕吐等;低钾血症时可表现为四肢无力、腹胀、心律失常等。
四、诊断
病史:有小肠广泛切除的明确病史。
临床表现:出现上述腹泻、营养不良、水电解质紊乱等相关表现。
实验室检查:可检测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等反映营养状况的指标,以及血电解质水平了解水电解质情况,还可通过粪便检查等评估肠道吸收功能等。
影像学检查:如小肠造影等,可了解剩余小肠的形态、长度、运动等情况,帮助评估肠道的结构和功能状态。
五、治疗原则
营养支持:早期需通过肠外营养补充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和能量,维持患者的基本生理需求。随着剩余肠管的适应性改变,逐渐过渡到肠内营养,选择合适的肠内营养制剂,从少量开始,逐渐增加剂量和浓度,以促进肠黏膜的修复和肠道功能的恢复。
水电解质紊乱的纠正:根据患者水电解质紊乱的具体情况,及时补充相应的电解质,如补充钠、钾等,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
药物治疗:可使用一些药物来改善肠道功能,如生长激素等可能有助于促进肠黏膜的增生和肠道的代偿,但需在严格的医疗监测下使用。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患者: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短肠综合征对其影响更为严重,营养支持至关重要,要确保充足的营养供应以满足生长发育需求。在肠内营养选择上要考虑儿童的特殊营养需求,且肠内营养的实施要更加精细,密切监测儿童的生长发育指标,如身高、体重等。同时,要注意儿童的水电解质平衡,因为儿童对水电解质紊乱的耐受能力较成人差,需及时发现并纠正水电解质异常。
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常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在营养支持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其基础疾病情况,避免因营养支持不当加重基础疾病。例如,有糖尿病的老年短肠综合征患者,在选择肠内营养制剂时要注意其糖分含量对血糖的影响,需在控制血糖的基础上保证营养供应。另外,老年患者的肠道代偿能力相对较弱,在肠内营养过渡等方面要更加谨慎,密切观察患者的耐受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