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体瘤的诊断包括影像学检查、内分泌功能检查和视力视野检查。影像学检查中MRI是首选方法,对垂体瘤检出率高,CT可作补充;内分泌功能检查通过测定垂体前叶激素和靶腺激素判断垂体是否有功能性肿瘤及类型;视力视野检查可了解患者视力下降情况和视神经受压范围程度,双颞侧偏盲是垂体瘤典型视野改变。
一、影像学检查
1.磁共振成像(MRI):
优势:是检查脑垂体瘤的首选方法。它具有高软组织分辨率,能够清晰地显示垂体及其周围组织结构。对于垂体微腺瘤(直径≤10mm的垂体瘤)的诊断价值极高,可发现直径3mm左右的微腺瘤。通过增强扫描,还能更清楚地观察肿瘤的血供情况以及与周围血管、神经等结构的关系。例如,多项临床研究表明,MRI对垂体瘤的检出率可达90%以上,能准确判断肿瘤的大小、位置、形态等。
适用人群:适用于各年龄段、不同性别的人群,尤其对于有头痛、视力减退、月经紊乱等垂体瘤相关症状的患者,以及健康体检中怀疑垂体病变的人群。对于儿童患者,MRI无辐射损伤,是较为安全可靠的检查方式,但需注意儿童检查时可能需要适当镇静以配合检查。
2.计算机断层扫描(CT):
应用情况:垂体瘤的CT检查通常采用鞍区薄层扫描加增强扫描。对于较大的垂体瘤,CT可以发现鞍区骨质的改变,如鞍底骨质变薄、破坏等。但对于微腺瘤的诊断敏感性不如MRI,一般作为MRI检查的补充。在某些情况下,如患者不能进行MRI检查(如体内有金属植入物等)时,可考虑CT检查,但相对而言,其对垂体瘤的诊断价值有限。
二、内分泌功能检查
1.激素水平测定:
垂体前叶激素:包括生长激素(GH)、促甲状腺激素(TS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促黄体生成素(LH)、促卵泡生成素(FSH)、泌乳素(PRL)等。例如,泌乳素瘤患者血清泌乳素水平通常显著升高,可高于正常上限10倍以上;生长激素瘤患者血清生长激素水平升高,且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中生长激素不被抑制;ACTH瘤患者血清ACTH及皮质醇水平升高,且皮质醇昼夜节律消失等。通过检测这些激素水平,可以帮助判断垂体是否存在功能性肿瘤以及肿瘤的类型。
靶腺激素:如甲状腺激素(T3、T4、TSH)、肾上腺皮质激素(皮质醇、醛固酮等)、性腺激素(雌激素、睾酮等)。靶腺激素水平的变化可以反映垂体瘤对靶腺功能的影响。例如,垂体瘤导致TSH分泌减少时,甲状腺激素水平会降低,患者可能出现畏寒、乏力、反应迟钝等甲状腺功能减退的表现;垂体瘤导致ACTH分泌增多时,皮质醇水平升高,患者可能出现向心性肥胖、高血压、满月脸等库欣综合征表现。
适用人群:所有怀疑垂体瘤的患者都需要进行内分泌功能检查,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可能因垂体瘤类型不同而有不同的激素变化特点。对于儿童垂体瘤患者,需要关注生长发育相关激素的变化,如生长激素、促性腺激素等,因为垂体瘤可能影响儿童的生长和青春期发育;对于女性患者,还需关注月经相关激素的变化,因为垂体瘤可能导致月经紊乱等问题。
三、视力视野检查
1.视力检查:
方法:采用视力表进行检查,包括远视力和近视力检查。通过视力检查可以了解患者是否存在视力下降的情况。垂体瘤患者由于肿瘤压迫视神经,可能导致视力减退,尤其是双颞侧偏盲的患者早期可能表现为视力下降。
意义:视力下降程度可以反映垂体瘤对视神经压迫的严重程度。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视力检查的标准可能略有不同,但总体上能帮助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例如,儿童垂体瘤患者如果出现视力下降,可能会影响其学习和生活,需要及时进行评估和处理。
2.视野检查:
方法:常用的有周边视野检查和中心视野检查,其中周边视野检查中的双颞侧偏盲是垂体瘤压迫视神经交叉的典型表现。通过视野检查可以明确视神经受压的范围和程度。
意义:双颞侧偏盲是垂体瘤较具特征性的视野改变,对于垂体瘤的诊断具有重要提示作用。不同性别、年龄的患者视野改变可能有不同的表现,但双颞侧偏盲在垂体瘤患者中较为常见。例如,女性垂体瘤患者如果出现双颞侧偏盲,结合其他检查结果,有助于垂体瘤的诊断;儿童垂体瘤患者出现视野改变时,需要考虑肿瘤对视觉发育的影响,及时进行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