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与强迫症在核心症状表现、病程特点、对社会功能的影响及生物学因素方面存在区别。抑郁症核心症状为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快感缺失,病程有不同类型,严重影响社会功能,神经生物学涉及神经递质等失衡及脑区异常、基因相关;强迫症核心症状是强迫观念和行为,病程多慢性迁延,社会功能因症状受影响,神经生物学与基底节-皮层-边缘系统环路及5-羟色胺系统等有关、基因相关。
1.核心症状表现
抑郁症:主要核心症状为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快感缺失。情绪低落表现为持续的心境不佳,患者常常感到悲伤、绝望,对日常活动缺乏兴趣,原本喜欢的事情也提不起劲,例如原本热爱运动的人患病后不再愿意参与。快感缺失是指患者无法从原本能带来愉悦的事物中获得快乐,像品尝美食、与家人朋友相聚等都不能让其感受到快乐。发病年龄上,不同年龄段均可发病,青少年可能因学业压力、同伴关系等因素诱发,中老年可能与躯体疾病、退休等生活变化相关,女性在激素变化等因素影响下相对更易发病,生活方式方面长期缺乏社交活动、长期处于高压状态等可能增加患病风险,有家族抑郁病史者患病风险高于无家族史人群。
强迫症:核心症状是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强迫观念表现为反复出现不必要的、闯入性的想法、冲动或意象,例如总是担心自己会感染细菌而反复思考清洁相关问题;强迫行为是指重复进行的仪式化行为,如反复洗手、检查门窗是否关好等,患者明知这些观念和行为不合理,但无法控制。发病年龄多在儿童期或青少年早期,性别差异相对不似抑郁症明显,生活方式中过度追求完美、长期处于高压力环境可能增加患病风险,有强迫症家族史者患病风险升高。
2.病程特点
抑郁症:病程有单相抑郁和双相抑郁等不同类型,单相抑郁往往呈发作性,发作间期可能恢复正常,但也有部分患者会反复复发,慢性化倾向在部分患者中出现,长期患病可能影响患者的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年龄较小的患者病程可能受其心理发展和外界环境干预影响较大,女性患者在经期、孕期、更年期等特殊时期病程可能出现波动,有躯体疾病共病的患者病程可能更复杂。
强迫症:病程多为慢性迁延性,症状时轻时重,部分患者病情会逐渐加重,社会功能受损情况因症状严重程度而异,儿童青少年患者的病程可能对其学习、社交等发展产生长期影响,女性患者在生理期等激素变化时症状可能有一定变化,生活方式中压力管理不当等可能导致病程迁延不愈,有家族史的患者病程可能更顽固。
3.对社会功能的影响
抑郁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社会功能,患者可能无法正常工作、学习,与他人的社交互动减少,家庭关系也可能受到影响,年龄较小的患者会影响其学业进展和同伴关系,女性患者在家庭角色中可能因情绪问题导致家庭氛围不佳,有工作的患者可能因病情无法完成工作任务而影响职业发展,长期患病的患者社会支持系统可能逐渐削弱。
强迫症:患者的社会功能受损主要体现在因强迫症状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从而影响工作、学习效率,社交方面也可能因反复的强迫行为或观念而受到限制,儿童青少年患者会影响其在学校的学习和与同学的交往,女性患者在社交场合可能因担心强迫症状发作而回避社交活动,长期患病的患者可能逐渐脱离社会活动,社会支持利用度降低。
4.生物学因素差异
抑郁症:神经生物学方面涉及神经递质如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等失衡,大脑额叶、海马等区域的结构和功能可能出现异常,影像学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相关脑区的体积、代谢等存在改变,基因方面有研究表明特定基因变异与抑郁症的易感性相关,年龄较小的患者神经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基因表达和神经递质系统可能与成人有所不同,女性患者在激素水平变化时对神经递质系统的影响更为显著,有家族遗传史的患者基因层面的易感性表现更明显。
强迫症:神经生物学研究发现与基底节-皮层-边缘系统环路功能异常有关,如尾状核等结构的功能改变,神经递质中5-羟色胺系统功能异常被认为是重要因素之一,基因方面也有相关基因与强迫症的发病相关,儿童青少年患者的神经环路发育尚在过程中,基因表达和神经递质调节可能处于不稳定阶段,女性患者在激素变化时对神经环路和神经递质的影响可能导致症状波动,有家族史的患者基因携带情况可能使其发病风险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