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积水引流管有脑室-腹腔分流管(临床常用,原理是引脑脊液至腹腔被腹膜吸收,由三部分组成)和脑室-心房分流管(因并发症风险临床应用少);适应证包括交通性和梗阻性脑积水;禁忌证为颅内感染未控制和腹腔广泛粘连;手术操作术前需做详细检查评估,以脑室-腹腔分流管手术为例有相应步骤;术后并发症有分流管堵塞(因物质沉积或包裹等,需影像学明确后处理)和感染(因操作或护理不当,严重时取管再置);特殊人群中儿童要观察生长发育等,老年要评估基础病并术后观察基础病变化。
一、脑积水引流管的基本类型
1.脑室-腹腔分流管
这是临床上最常用的脑积水引流管类型。其原理是将脑室内过多的脑脊液引流至腹腔,通过腹腔的腹膜吸收来平衡脑脊液的量。它由脑室端引流管、分流阀门和腹腔端引流管组成。脑室端引流管放置在脑室内,能感知脑室内脑脊液压力变化,当压力过高时,分流阀门开启,脑脊液流向腹腔端引流管进而到达腹腔。
2.脑室-心房分流管
该类型引流管是将脑脊液引流至心房。但由于存在一些并发症风险,如脑脊液可能逆流导致心内膜炎等,现在临床应用相对脑室-腹腔分流管较少。它同样包含脑室端、分流阀门和心房端引流管,脑室端置于脑室内,心房端放置在心房部位。
二、脑积水引流管的适应证
1.交通性脑积水
各种原因引起的脑脊液吸收障碍导致的交通性脑积水,如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引起的脑脊液吸收不良,脑室-腹腔分流管可用于将脑室内多余脑脊液引流至腹腔,通过腹膜吸收来缓解脑室扩张。
2.梗阻性脑积水
因脑室系统梗阻导致脑脊液循环障碍引起的梗阻性脑积水,例如脑室系统肿瘤等病变造成的梗阻,脑室-腹腔分流管可起到引流脑脊液,降低颅内压,缓解脑室扩张的作用。
三、脑积水引流管的禁忌证
1.颅内感染未控制
如果患者存在颅内感染且未得到有效控制,此时放置脑积水引流管可能会导致感染扩散,加重病情。因为引流管是侵入性装置,会为细菌等病原体进入颅内提供途径。
2.腹腔广泛粘连
腹腔存在广泛粘连的患者,脑室-腹腔分流管的腹腔端放置会遇到困难,而且即使放置后,也可能影响脑脊液在腹腔的正常引流,甚至导致分流管堵塞等并发症。
四、脑积水引流管手术的操作过程
1.术前准备
首先要进行详细的影像学检查,如头颅CT、MRI等,明确脑积水的程度和脑室系统的情况,同时完善患者的血常规、凝血功能等常规检查,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对于儿童患者,要特别注意其囟门情况、生长发育情况等,根据年龄和体重等调整手术方案相关参数。
2.手术步骤
以脑室-腹腔分流管手术为例,首先在头部选取合适部位切开头皮,钻孔后将脑室端引流管置入脑室内,然后通过皮下隧道将分流阀门放置在适当位置,再将腹腔端引流管通过腹部切口置入腹腔内合适部位。整个操作过程需要在严格的无菌条件下进行,确保手术安全。
五、脑积水引流管术后并发症及处理
1.分流管堵塞
原因:可能是脑脊液中的蛋白质等物质沉积在分流阀门处导致堵塞,或者腹腔端引流管被大网膜等包裹堵塞。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脑脊液分泌和循环特点,相对成人更容易出现蛋白质沉积相关的堵塞情况。
处理:如果考虑分流管堵塞,可能需要进行影像学检查来明确堵塞部位,然后根据情况可能需要更换分流管或者进行冲洗等处理,但具体处理需由专业医生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判断。
2.感染
原因:手术过程中的无菌操作不严格或者术后伤口护理不当等都可能导致感染。儿童患者由于自身免疫力相对较低,发生感染的风险相对较高。
处理:一旦发生感染,需要使用敏感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严重时可能需要取出分流管,待感染控制后再考虑重新放置分流管。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
儿童在放置脑积水引流管后,要密切观察其生长发育情况,因为脑积水本身和引流管手术都可能影响儿童的神经系统发育。要定期进行头颅影像学检查,监测脑室大小变化和分流管的情况。同时,在日常护理中要注意避免头部受到剧烈撞击,防止分流管移位等情况发生。
2.老年患者
老年患者可能同时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在放置脑积水引流管前,要充分评估其全身状况,控制基础疾病。术后要注意观察是否有其他基础疾病的加重情况,如糖尿病患者要注意血糖变化对伤口愈合等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