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病综合征可引发感染、血栓栓塞并发症、急性肾损伤、蛋白质及脂肪代谢紊乱、钙磷代谢紊乱等多种并发症。感染好发于呼吸道、泌尿道、皮肤等部位,表现各异;血栓栓塞常见肾静脉、肺及下肢静脉等部位;急性肾损伤与有效血容量不足、肾间质水肿、高凝状态等因素有关;蛋白质代谢紊乱致低蛋白血症,脂肪代谢紊乱致高脂血症;钙磷代谢紊乱出现低钙、高磷等表现。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女性患者在并发症表现及处理上各有特点。
一、感染
(一)发生机制
肾病综合征患者由于大量蛋白尿导致机体免疫球蛋白丢失,同时免疫功能紊乱,补体成分减少等,使得机体抵抗力下降,容易发生感染。例如,常见的呼吸道感染,病原体容易侵入处于免疫低下状态的患者体内。
(二)好发部位及表现
呼吸道:是最常见的感染部位,表现为咳嗽、咳痰、发热等,与普通呼吸道感染类似,但由于患者抵抗力差,感染可能更难控制,容易迁延不愈。
泌尿道:也较为常见,可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症状,严重时可伴有发热,尿液检查可见白细胞增多等。
皮肤:皮肤感染也较多见,如疖、痈等,局部可出现红、肿、热、痛等炎症表现,由于患者存在水肿等情况,皮肤感染后恢复相对较慢。
二、血栓、栓塞并发症
(一)发生原因
肾病综合征患者血液呈高凝状态,主要是因为大量蛋白质从尿中丢失,肝脏合成蛋白增加,引起机体凝血、抗凝和纤溶系统失衡,同时血小板功能亢进,凝血因子Ⅴ、Ⅷ、Ⅸ、Ⅹ增加等,导致血液易发生血栓、栓塞。
(二)常见部位及表现
肾静脉血栓:是肾病综合征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多见于膜性肾病患者。主要表现为突发的腰痛、血尿加重、蛋白尿增多等,部分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症状,通过肾脏超声、CT等检查可发现。
肺栓塞:若血栓脱落进入肺动脉可引起肺栓塞,患者可出现呼吸困难、胸痛、咯血等症状,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其他部位栓塞:还可能发生下肢静脉血栓等,表现为下肢肿胀、疼痛等。
三、急性肾损伤
(一)发生因素
有效血容量不足:肾病综合征患者存在大量蛋白尿导致低蛋白血症,进而引起有效血容量减少,肾灌注不足,可诱发急性肾损伤。
肾间质水肿:大量蛋白尿引起的低蛋白血症使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水分从血管内进入组织间隙,导致肾间质水肿,压迫肾小管,引起急性肾损伤。
高凝状态:血液高凝状态可导致肾静脉血栓等,影响肾脏血流,进而引发急性肾损伤。
(二)表现
患者可出现少尿或无尿、血肌酐升高等表现,部分患者在去除诱因后肾功能可恢复,但也有部分患者可进展为慢性肾功能不全。
四、蛋白质及脂肪代谢紊乱
(一)蛋白质代谢紊乱
发生机制:大量蛋白质从尿中丢失,肝脏合成蛋白质增加,但合成的蛋白质结构异常,同时患者常伴有胃肠道黏膜水肿导致蛋白质摄入减少等,引起患者出现低蛋白血症,可伴有营养不良等表现,如消瘦、乏力等。
对机体的影响:低蛋白血症可导致水肿难以消退,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增加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二)脂肪代谢紊乱
发生机制:肾病综合征时,机体脂蛋白代谢异常,肝脏合成脂蛋白增加,而外周组织分解脂蛋白减少,导致血脂升高,主要表现为高胆固醇血症等。
对机体的影响:长期高脂血症可导致动脉硬化等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增加,影响患者的远期预后。
五、钙、磷代谢紊乱
(一)发生机制
肾病综合征患者由于维生素D结合蛋白从尿中丢失,影响维生素D的代谢,导致钙吸收减少,同时肾脏对磷的排泄减少,引起高磷血症,进而导致钙、磷代谢紊乱,出现低钙血症等。
(二)表现及影响
低钙血症:可引起患者出现抽搐、骨痛等表现,长期低钙血症可影响骨骼发育(儿童患者)及导致骨质疏松等。
高磷血症:可抑制骨化三醇的合成,加重钙、磷代谢紊乱,进一步影响骨骼健康等。
特殊人群方面,儿童肾病综合征患者出现并发症时,由于其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感染可能对其生长发育影响更大,且血栓、栓塞等并发症可能更隐匿,需密切监测;老年肾病综合征患者发生感染时,恢复能力较差,急性肾损伤的风险相对更高,同时蛋白质、脂肪代谢紊乱等对其心血管等系统的影响更为显著,在处理并发症时需更加谨慎,充分考虑其各器官功能减退的情况。女性患者在肾病综合征病程中,若发生感染等并发症,需注意与生理期等因素的区别,及时明确病因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