浆细胞性乳腺炎和乳腺增生的区别
浆细胞性乳腺炎是特殊类型乳腺炎症性疾病,发病与导管扩张等有关,非细菌感染主导;乳腺增生是乳腺正常发育退化失常的良性疾病,与激素失衡相关。两者在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病理表现、治疗原则及特殊人群表现上均有差异,需注意鉴别和针对性处理。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浆细胞性乳腺炎:是一种特殊类型的乳腺炎症性疾病,也称为导管扩张症,其发病机制主要与乳腺导管扩张、导管内脂质分泌物刺激周围组织引起炎症反应有关,可能与乳腺导管上皮细胞的异常分泌、激素水平变化等因素相关,并非由细菌感染的典型过程主导(区别于一般细菌感染性乳腺炎)。
乳腺增生:是乳腺正常发育和退化过程失常导致的一种良性乳腺疾病,本质是乳腺主质和间质的增生及复旧不全,与女性体内雌激素、孕激素水平失衡密切相关,尤其是雌激素相对过多、孕激素水平相对不足时,会刺激乳腺腺体增生。
二、临床表现
1.症状表现
浆细胞性乳腺炎:病程可较长,急性期表现为乳房局部红肿、疼痛,皮肤可出现橘皮样改变,有时可触及肿块,肿块边界不清,部分患者可伴有乳头溢液,溢液多为浆液性或脓性;慢性期可形成窦道,反复发作。
乳腺增生:主要症状为乳房周期性疼痛,月经前疼痛加重,月经后缓解,疼痛可累及一侧或双侧乳房,可触及乳腺腺体增厚、结节状或片状改变,肿块大小不一,与周围组织边界不清,但一般质地较软,少数患者可有乳头溢液,多为淡黄色或无色浆液性溢液。
2.好发人群及年龄差异
浆细胞性乳腺炎:可发生于各年龄段,但多见于非哺乳期女性,尤其是30-40岁左右的女性相对多见。
乳腺增生:好发于中青年女性,青春期前和绝经后女性较少发生,与女性在生育期内分泌活跃有关。
三、影像学检查差异
1.乳腺超声
浆细胞性乳腺炎:超声表现为乳腺导管扩张,导管内可见低回声或混合回声区,周围组织可见炎性渗出的低回声带,有时可探及脓肿形成的无回声区,边界多不清晰。
乳腺增生:超声显示乳腺腺体结构紊乱,可见不均匀的低回声区及散在的高回声结节,导管可有轻度扩张,但程度一般不如浆细胞性乳腺炎明显,结节边界多较清晰,与周围组织分界相对清楚。
2.乳腺X线摄影(钼靶)
浆细胞性乳腺炎:钼靶下可见乳腺导管扩张影,局部腺体密度增高,有时可发现肿块影,边缘可有毛刺,但不如恶性肿瘤明显。
乳腺增生:钼靶表现为乳腺腺体呈片状或结节状密度增高影,可伴有散在的钙化点,一般无明显的导管扩张性改变。
四、病理表现差异
1.浆细胞性乳腺炎:病理检查可见乳腺导管扩张,导管内有大量浆细胞、淋巴细胞浸润,周围组织有纤维组织增生及炎症细胞浸润,晚期可形成肉芽肿性炎症改变,有窦道形成时可见上皮样细胞及多核巨细胞反应。
2.乳腺增生:病理主要表现为乳腺小叶、腺泡及导管的不同程度增生,间质也有增生,可见腺泡囊肿形成,上皮细胞有不同程度的增生,无明显的炎性细胞浸润(与浆细胞性乳腺炎的炎性细胞浸润有明显区别)。
五、治疗原则差异
1.浆细胞性乳腺炎:急性期可采用抗生素治疗控制炎症,但由于并非细菌感染的典型细菌性炎症,抗生素效果有时有限,必要时可考虑手术治疗,如脓肿切开引流、病变组织切除等。
2.乳腺增生:一般以对症治疗为主,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如保持心情舒畅、规律作息、避免长期高雌激素饮食等,症状明显者可选用调节内分泌的药物缓解疼痛等症状,通常不采用手术治疗,除非怀疑有恶变可能时需进一步检查及处理。
特殊人群提示
妊娠期女性:若发生浆细胞性乳腺炎,需特别谨慎处理,因为药物使用需考虑对胎儿的影响,治疗方案应在多学科协作下制定,尽量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治疗措施;乳腺增生在妊娠期由于体内激素水平变化,可能会使症状加重,应注意观察,产后随着激素水平逐渐恢复,部分症状可缓解。
哺乳期女性:浆细胞性乳腺炎在哺乳期也可发生,此时要注意与哺乳期细菌性乳腺炎鉴别,治疗时需权衡哺乳与治疗的关系,部分情况下可能需要暂停患侧哺乳,但要注意保持乳汁通畅;乳腺增生在哺乳期一般主要是观察症状变化,由于哺乳期激素波动,症状可能有变化。
老年女性:浆细胞性乳腺炎在老年女性相对少见,若出现类似症状需高度警惕其他病变可能;乳腺增生在老年女性中若症状不典型,需注意与乳腺恶性肿瘤鉴别,可通过进一步检查如超声、钼靶及病理检查等明确诊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