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性精神障碍是什么病
情感性精神障碍又称心境障碍,是以显著而持久的情感或心境改变为主要特征的精神障碍,核心表现为情感高涨或低落等。其病因涉及遗传、神经生化、心理社会等因素;临床表现有抑郁发作和躁狂发作等不同表现;诊断依据相关分类标准并借助评估工具;治疗包括药物和心理治疗等;特殊人群如儿童青少年、老年人、女性有各自不同情况。
一、病因及相关因素
1.遗传因素:大量的家系调查、双生子及寄养子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在情感性精神障碍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若家族中有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亲属患病风险高于普通人群。例如,双生子研究发现,同卵双生子的同病率明显高于异卵双生子。
2.神经生化因素
单胺类神经递质: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等单胺类神经递质与情感性精神障碍密切相关。例如,抑郁症患者脑内5-羟色胺功能降低,而躁狂症患者脑内去甲肾上腺素功能增高。
神经内分泌因素: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轴)功能亢进在抑郁症发病中较为常见,患者常出现皮质醇分泌增多等情况。
3.心理社会因素:重大生活事件,如亲人离世、失恋、失业等,可能成为情感性精神障碍的诱发因素。长期处于压力过大的生活环境中,也会增加发病风险。例如,经历严重创伤性事件的人群,患情感性精神障碍的概率较一般人群高。
二、临床表现
1.抑郁发作
情绪症状:主要表现为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患者感到悲伤、绝望、无助等。例如,整天愁眉苦脸,对以往感兴趣的活动丧失兴趣。
认知症状:出现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自我评价降低等,患者常觉得自己无用、无能,有强烈的自责、自罪感。
躯体症状:可伴有睡眠障碍(如失眠或嗜睡)、食欲减退或增加、体重变化、疲劳乏力等。例如,有的患者入睡困难,早醒,而有的患者则整天昏昏欲睡,食欲下降导致体重减轻。
2.躁狂发作
情绪症状:情感高涨,自我感觉良好,患者表现得兴高采烈、洋洋自得。例如,言语增多,滔滔不绝,眉飞色舞。
思维症状:思维奔逸,联想速度加快,观念飘忽,患者可能出现音联、意联等。例如,说话时话题随境转移,缺乏逻辑连贯性。
行为症状:活动增多,精力充沛,睡眠需求减少,但仍显得精力旺盛。患者可能参与过多无意义的社交活动,行为轻率不顾后果等。
三、诊断与评估
1.诊断标准:主要依据国际疾病分类标准(如ICD-11)或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如DSM-5)。诊断时需要综合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精神检查等多方面信息。例如,对于抑郁发作,需要符合持续至少2周的心境低落等一系列症状标准,且排除其他躯体疾病或精神障碍导致的类似表现。
2.评估工具:常用的有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杨氏躁狂评定量表等。通过这些量表可以量化评估患者的抑郁或躁狂程度,为诊断和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
四、治疗
1.药物治疗:根据不同的发作类型选用相应药物,如抗抑郁药(如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等)用于抑郁发作,心境稳定剂(如碳酸锂等)用于躁狂发作等,但具体药物使用需遵循专业医生的判断,患者不可自行用药。
2.心理治疗
认知行为疗法:帮助患者识别和改变负面的认知模式和行为习惯,对于改善抑郁和焦虑症状有一定效果。例如,引导患者认识到不合理的思维方式,并学会用更积极、合理的思维方式替代。
支持性心理治疗:为患者提供情感支持、理解和鼓励,帮助患者应对疾病带来的心理压力,增强其应对疾病的信心。
五、特殊人群情况
1.儿童青少年:儿童青少年情感性精神障碍可能表现不典型,容易被忽视。例如,可能以躯体不适为主要表现,如头痛、腹痛等,而情绪症状不突出。家长和老师需要密切关注儿童青少年的情绪变化和行为表现,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就医。
2.老年人:老年人情感性精神障碍常与躯体疾病共病,如患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在治疗时需要充分考虑老年人的躯体状况和药物相互作用等问题。例如,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药物代谢能力下降,用药需要更加谨慎,要密切监测药物不良反应。
3.女性:女性情感性精神障碍的发病可能与月经周期、怀孕、分娩等生理因素有关。例如,产后抑郁是女性常见的情感性精神障碍类型,与产后体内激素水平急剧变化等因素相关。对于女性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要考虑这些特殊的生理因素对病情的影响,给予个性化的治疗和关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