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是肾脏本身病变引发的肾小球疾病,发病机制与免疫因素等有关,不同年龄段均可发病,有相关诱因及家族史风险;临床表现有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水肿、高脂血症;辅助检查包括尿液、血液检查及肾活检;诊断依据四大典型表现并排除继发;治疗分一般治疗和药物治疗;预后因病理类型而异,儿童与成人有别,需长期随访。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是一种由肾脏本身病变引起的肾小球疾病,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免疫因素密切相关。机体的免疫系统紊乱,产生异常的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部位,导致肾小球滤过膜的通透性增加,从而出现大量蛋白尿等一系列临床表现。不同年龄段人群均可发病,儿童发病可能与先天免疫发育特点及感染等因素有关,成人则可能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多种因素相关。男性和女性在发病率上可能因不同的致病因素而有一定差异,但总体来说无绝对的性别倾向性。长期的不良生活方式如过度劳累、长期处于精神紧张状态等可能会诱发或加重病情,有肾脏疾病家族史的人群发病风险相对较高。
二、临床表现
1.大量蛋白尿:尿中蛋白含量明显增多,24小时尿蛋白定量通常超过3.5g。这是由于肾小球滤过膜受损,通透性增加,大分子蛋白质漏出到尿液中。儿童患者可能表现为尿液中泡沫增多且长时间不消散,成人也可出现类似情况。
2.低蛋白血症:血浆白蛋白水平降低,低于30g/L。大量蛋白质从尿液丢失,肝脏合成蛋白的速度相对不足,导致血浆白蛋白减少。患者会出现消瘦、乏力等表现,儿童可能影响生长发育,出现身高、体重增长缓慢等情况。
3.水肿:是常见的症状,多从眼睑、颜面部开始,逐渐蔓延至全身。水肿的发生与低蛋白血症导致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有关,水分从血管内渗出到组织间隙。儿童水肿可能更明显,且由于儿童皮肤较薄,水肿表现可能更为突出,同时要注意观察水肿对呼吸、活动等的影响。
4.高脂血症:血中胆固醇、甘油三酯等脂质水平升高。这与肝脏合成脂蛋白增加以及脂蛋白分解代谢障碍有关。
三、辅助检查
1.尿液检查:24小时尿蛋白定量是重要指标,可明确蛋白尿的程度。尿沉渣镜检可见红细胞、管型等,儿童进行尿液检查时需注意标本采集的规范,确保结果准确。
2.血液检查:测定血浆白蛋白、血脂、肾功能等指标。血浆白蛋白降低,血脂升高,肾功能检查可发现肾小球滤过率等指标的变化。对于儿童患者,要考虑其生长发育阶段肾功能的特点,与成人正常肾功能指标有所不同。
3.肾活检:是明确病理类型的重要检查方法,通过肾穿刺获取肾组织进行病理检查,可明确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具体病理类型,如微小病变型、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等。儿童进行肾活检时要充分评估风险,选择合适的时机,操作需谨慎。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主要根据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水肿和高脂血症这四大典型临床表现,同时排除继发性肾病综合征后可诊断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详细询问病史,包括家族史、既往疾病史、用药史等,儿童要了解出生史、喂养史等情况。
2.鉴别诊断:需与继发性肾病综合征鉴别,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等。继发性肾病综合征有原发病的相应表现,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患者可能有面部红斑、关节疼痛等表现,过敏性紫癜性肾炎患者有皮肤紫癜等表现,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相关实验室检查等可进行鉴别。
五、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休息,儿童患者要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活动,成人也需适当休息。饮食方面,优质蛋白饮食,儿童要注意营养均衡以满足生长发育需求,保证热量摄入,同时限制钠盐摄入,水肿明显时更要严格控制盐的摄入。
2.药物治疗:常用药物有糖皮质激素等。糖皮质激素通过抑制免疫炎症反应等发挥治疗作用,但不同病理类型对药物的反应不同。儿童使用糖皮质激素时要密切关注对生长发育的影响,定期监测身高、体重等指标。
六、预后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预后因病理类型而异。微小病变型预后较好,但易复发;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等病理类型预后相对较差。儿童患者的预后与成人有所不同,部分儿童患者经过治疗后可完全缓解且不影响生长发育,但也有部分可能复发或进展为慢性肾功能不全。要长期随访,监测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特殊人群如老年人,由于机体功能减退,预后相对较差,要更加注重综合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