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最常见并发症包括感染、血栓及栓塞并发症、急性肾损伤、蛋白质及脂肪代谢紊乱。感染因免疫球蛋白丢失、抵抗力下降等易发生于呼吸道等部位,儿童、老年等有不同特点;血栓及栓塞与血液高凝有关,中老年等易患,需注意活动与抗凝;急性肾损伤由有效血容量不足等导致,儿童、老年有不同表现;蛋白质及脂肪代谢紊乱因尿中丢蛋白、肝脏合成异常等,儿童、老年及不同生活方式者有不同影响,需关注营养等方面。
一、感染
发生机制:肾病综合征患者由于大量免疫球蛋白自尿中丢失,血浆蛋白降低,影响抗体形成。同时,免疫抑制剂的应用等因素使患者抵抗力下降,极易发生感染。常见的感染部位包括呼吸道、泌尿道、皮肤等。
年龄、性别及生活方式影响:儿童患者由于自身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且在住院等环境中易接触病原体,感染风险相对较高;老年患者各器官功能衰退,抵抗力本身较弱,感染后恢复相对困难。男性和女性在感染易患部位上可能有所差异,例如女性患者泌尿系统感染相对更常见与女性生理结构有关。长期卧床、不注意个人卫生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增加感染的发生几率。
特殊人群提示:对于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要注意保持居住环境的清洁卫生,减少人员探视,避免交叉感染;老年患者则需在感染后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因为其病情变化可能较为隐匿,一旦发生感染应及时就医,在治疗过程中要考虑到老年患者肝肾功能减退等因素对药物代谢的影响。
二、血栓及栓塞并发症
发生机制:肾病综合征患者血液呈高凝状态,主要与尿中丢失大量抗凝血酶Ⅲ,以及纤维蛋白原、凝血因子Ⅴ、Ⅷ、Ⅸ、Ⅹ等增加有关。当血液高凝时,易形成血栓及栓塞,其中以肾静脉血栓最为常见,此外,肺血管血栓、栓塞,下肢静脉血栓等也较为常见。
年龄、性别及生活方式影响:中老年患者由于血管弹性等因素相对更易发生血栓及栓塞并发症;男性和女性在这方面的差异相对不显著,但女性在妊娠等特殊生理状态下可能会影响血液高凝状态。长期不活动等不良生活方式会进一步促进血栓的形成。
特殊人群提示:对于中老年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应鼓励适当活动,促进血液循环,但要注意活动强度适中。在治疗过程中需密切监测凝血功能等指标,对于有血栓高危因素的患者,可在医生评估下考虑使用抗凝药物预防,但要充分考虑药物可能带来的出血风险等问题。
三、急性肾损伤
发生机制: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可因有效血容量不足导致肾血流量下降,诱发肾前性氮质血症。此外,大量蛋白尿引起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坏死,管腔堵塞等也可导致急性肾损伤。
年龄、性别及生活方式影响:儿童患者在发生急性肾损伤时,由于其肾脏代偿功能相对较弱,病情变化可能更为迅速;老年患者本身肾功能储备较差,发生急性肾损伤后恢复难度较大。男性和女性在急性肾损伤的发生几率上无明显特异性差异,但不同性别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对药物的反应可能因生理差异而有所不同。过度劳累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会加重肾脏的负担,增加急性肾损伤的发生风险。
特殊人群提示: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出现急性肾损伤时,需密切监测尿量、肾功能等指标,及时调整治疗方案;老年患者则要在治疗过程中严格监测肾功能变化,谨慎使用可能加重肾脏负担的药物,同时要关注患者的整体营养状况等,因为营养状况也会影响急性肾损伤的恢复。
四、蛋白质及脂肪代谢紊乱
发生机制:蛋白质代谢紊乱主要是由于尿中丢失大量蛋白质,肝脏合成蛋白质增加,但合成的蛋白质结构及功能异常。脂肪代谢紊乱则与肝脏合成脂蛋白增加,而外周组织分解脂蛋白减少有关。
年龄、性别及生活方式影响:不同年龄患者对蛋白质及脂肪代谢紊乱的耐受程度不同,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蛋白质及脂肪代谢紊乱可能会影响其生长发育;老年患者则可能因代谢功能减退而加重相关紊乱。男性和女性在激素水平等因素影响下,对蛋白质及脂肪代谢的调节略有差异。高脂高糖等不良生活方式会进一步加重脂肪代谢紊乱的程度。
特殊人群提示: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出现蛋白质及脂肪代谢紊乱时,要注意保证合理的营养摄入,在保证蛋白质摄入的同时要注意蛋白质的质量,避免过多摄入脂肪;老年患者则需在饮食上严格控制脂肪和糖类的摄入,制定个体化的营养方案,以维持身体的基本代谢需求,同时要关注患者的血脂、血糖等指标变化,及时调整治疗和生活方式干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