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痛又吐又拉是怎么回事
胃痛又吐又拉的常见原因包括急性胃肠炎(病毒如诺如、轮状,细菌如沙门、大肠感染)和食物中毒(食被污染或有毒食物);相关检查有体格检查、血常规、粪便常规等;治疗原则是非药物干预为主,包括饮食调整(急性期暂禁食、后清淡易消化饮食)和休息;特殊人群如儿童要防脱水、慎用药,老年人要防基础病受影响,孕妇要防对胎儿影响、谨慎用药。
一、常见原因
(一)急性胃肠炎
1.感染因素
病毒感染:如诺如病毒、轮状病毒等感染较为常见。诺如病毒感染多在人群密集场所传播,可通过污染的食物、水等途径感染人体,病毒侵袭胃肠道,引起胃肠黏膜炎症,导致胃痛、呕吐、腹泻等症状。轮状病毒感染在婴幼儿中相对多见,可引起秋季腹泻,主要表现为腹泻、呕吐,严重时可出现脱水等情况。
细菌感染:常见的有沙门菌、大肠杆菌等感染。例如,食用被沙门菌污染的肉类、蛋类等食物后,沙门菌在肠道内繁殖,释放毒素,刺激肠道黏膜,引发炎症反应,出现胃痛、呕吐、腹泻症状。大肠杆菌中的某些菌株如肠致病性大肠杆菌等感染也可导致类似的胃肠道炎症表现。年龄较小的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更容易受到细菌或病毒感染引发急性胃肠炎;而生活中不注意饮食卫生,如食用变质食物等,是常见的诱发因素。
(二)食物中毒
1.原因及表现
食用了被细菌、毒素污染或本身含有毒性的食物可引起食物中毒。例如,食用毒蘑菇可导致严重的中毒反应,除了胃痛、呕吐、腹泻外,还可能伴有神经系统症状等;食用被葡萄球菌污染产生肠毒素的食物后,一般在数小时内就会出现呕吐、腹泻等症状,同时伴有胃痛,呕吐症状较为明显,可能频繁呕吐。不同年龄人群对食物中毒的耐受程度不同,儿童相对更脆弱,一旦发生食物中毒需及时就医;有过敏体质的人在食用某些易过敏食物导致食物中毒时,症状可能更为复杂且严重。
二、相关检查与诊断
(一)体格检查
医生会进行腹部触诊等检查,了解腹部是否有压痛等情况,初步判断胃肠道的大致状况。对于儿童患者,要轻柔进行体格检查,避免引起患儿过度紧张。
(二)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通过血常规检查可以初步判断是细菌感染还是病毒感染等情况。如果是细菌感染,往往会出现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升高;如果是病毒感染,白细胞计数可能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计数可能有相应变化。不同年龄儿童的血常规正常参考值范围不同,医生会根据儿童的年龄等因素进行综合判断。
2.粪便常规
检查粪便中是否有白细胞、红细胞、病原体等。如果是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胃肠炎,粪便中可能会有较多白细胞;如果是寄生虫感染等,可能会检测到相应的寄生虫卵等。
(三)影像学检查
一般在必要时进行,如腹部超声等检查,以排除其他腹部器质性病变,如肠梗阻等情况,但对于胃痛又吐又拉的一般初步诊断中,影像学检查可能不是首选。
三、治疗原则(非药物干预为主)
(一)饮食调整
1.急性期
暂禁食数小时,让胃肠道得到休息,之后可少量饮用淡盐水或口服补液盐,防止脱水。对于儿童患者,要注意补液的量和速度,避免一次大量饮用导致呕吐加重。随后可逐渐给予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如米汤、稀粥等,避免食用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及不易消化的食物。
(二)休息
保证充足的休息,让身体处于良好的状态来对抗疾病。对于儿童患者,要创造舒适的休息环境,保证其睡眠时间。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
1.注意脱水情况
儿童由于身体水分含量相对较高,在呕吐、腹泻时更容易发生脱水,要密切观察儿童的精神状态、尿量等情况。如果出现精神萎靡、尿量明显减少等脱水表现,需及时就医进行补液治疗。同时,儿童用药需谨慎,一般优先选择非药物干预措施,如上述的饮食调整和休息等,避免随意使用成人药物。
(二)老年人
1.基础疾病影响
老年人往往伴有一些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在发生胃痛又吐又拉时,要警惕因呕吐、腹泻导致电解质紊乱等情况对基础疾病的影响。例如,电解质紊乱可能诱发心律失常等心血管问题。所以老年人出现这种情况时,要更及时地就医,密切监测电解质等指标。
(三)孕妇
1.对胎儿的影响
孕妇出现胃痛又吐又拉时,要注意呕吐、腹泻可能导致的营养摄入不足以及脱水等情况对胎儿的影响。同时,在用药方面要格外谨慎,需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治疗方式,优先考虑非药物的支持治疗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