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质性肾炎有全身症状、泌尿系统症状和肾脏局部症状。全身症状包括部分患者发热、常感乏力、慢性患者可能消瘦;泌尿系统症状有急性时少尿或无尿、慢性时多尿,还有蛋白尿、血尿、管型尿等;肾脏局部症状是患者可能出现双侧腰部隐痛或胀痛。
一、全身症状
1.发热
部分间质性肾炎患者会出现发热症状,多为低热或中度发热。这是因为机体的免疫反应被激活,炎症因子释放等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例如,在一些药物引起的间质性肾炎中,患者可能会有不同程度的发热表现,这与药物作为外来抗原引发机体免疫应答有关,免疫细胞被激活后释放的细胞因子等会影响体温调节。不同年龄人群中,儿童可能相对更易出现发热情况,且可能因发热导致水电解质紊乱等情况,需要密切关注其体温变化及整体状态。
2.乏力
患者常感到全身乏力,这是由于肾脏功能受损后,机体代谢废物排泄障碍,体内毒素积聚,影响了机体的正常代谢和能量产生等过程。无论是急性还是慢性间质性肾炎患者,都可能出现乏力症状。对于不同性别来说,女性可能在月经周期等生理因素影响下,本身就相对容易出现乏力感,而间质性肾炎导致的乏力可能会被放大,需要综合考虑其整体健康状况来判断乏力的原因及程度。生活方式方面,长期劳累的人群如果患间质性肾炎,乏力症状可能会更明显,因为本身身体处于相对疲劳状态,肾脏受损后更易出现乏力表现。
3.消瘦
慢性间质性肾炎患者可能会出现消瘦情况,这是因为肾脏功能长期受损,影响营养物质的代谢和吸收,同时患者可能存在食欲不振等情况,导致摄入的营养不足,机体处于消耗状态,从而出现体重下降、消瘦。年龄较小的儿童如果患有慢性间质性肾炎,消瘦可能会影响其生长发育,需要特别关注其营养状况,及时调整饮食等以保证生长所需营养。
二、泌尿系统症状
1.尿量异常
少尿或无尿:急性间质性肾炎可能导致肾小球滤过率急剧下降,从而出现少尿(24小时尿量少于400ml)或无尿(24小时尿量少于100ml)。例如,在药物过敏引起的急性间质性肾炎中,由于炎症细胞浸润等导致肾小球滤过功能受损,尿量会明显减少。不同年龄儿童的尿量正常范围不同,婴儿24小时尿量约为400-500ml,幼儿约为500-600ml,学龄前期儿童约为600-800ml,学龄期儿童约为800-1400ml,当尿量低于相应年龄正常范围下限且持续一定时间时,需警惕间质性肾炎导致的少尿或无尿情况。
多尿:慢性间质性肾炎患者后期可能出现多尿,这是因为肾小管功能受损,浓缩尿液的功能障碍,导致尿液排出增多,24小时尿量可多于2500ml。老年人由于肾脏本身的生理退变,患慢性间质性肾炎出现多尿时更需注意水电解质平衡的维持,因为老年人对水电解质紊乱的调节能力相对较弱。
2.尿液性状改变
蛋白尿:间质性肾炎患者尿液中可出现蛋白尿,一般为轻度至中度蛋白尿。通过尿常规检查可以发现尿蛋白阳性。其发生机制与肾小管-间质损伤导致蛋白质重吸收障碍等有关。不同性别患者蛋白尿表现可能无明显差异,但在孕期女性如果患间质性肾炎出现蛋白尿,需要特别注意对胎儿的影响以及自身肾脏功能的监测,因为孕期身体处于特殊生理状态,肾脏负担加重,蛋白尿可能会对母婴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血尿:部分间质性肾炎患者会出现血尿,可表现为镜下血尿或肉眼血尿。镜下血尿需要通过显微镜检查尿液发现红细胞增多,肉眼血尿则可观察到尿液颜色发红。例如,在感染相关的间质性肾炎中,炎症刺激可能导致肾脏组织毛细血管受损,从而出现血尿。儿童患间质性肾炎出现血尿时,由于其表达能力有限,需要密切观察家长描述的尿液颜色等情况,及时进行相关检查明确诊断。
管型尿:间质性肾炎患者尿液中可能出现管型尿,如肾小管上皮细胞管型等。管型尿的出现提示肾小管存在病变,其形成与蛋白质在肾小管内凝固等过程有关。对于有基础肾脏病史的患者,出现管型尿更要警惕间质性肾炎复发或病情进展的可能。
三、肾脏局部症状
1.腰痛
患者可能会出现腰部疼痛,多为双侧腰部隐痛或胀痛。这是因为肾脏肿大,牵拉肾包膜等导致腰部疼痛。不同年龄人群对腰痛的感知和表述可能不同,儿童可能表现为哭闹、不愿意活动腰部等,需要家长仔细观察。女性在月经周期等特殊时期,腰部本身可能会有不适感,若患间质性肾炎出现腰痛,需要区分是间质性肾炎本身引起还是生理因素导致,以便进行正确的诊断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