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尿毒症的措施有哪些
预防尿毒症需从多方面入手,一是控制高血压与糖尿病等基础疾病,高血压患者定期监测、控制血压,糖尿病患者严格控糖;二是合理饮食,肾功能正常者注意蛋白质摄入及优质蛋白占比,肾功能损伤者调整摄入量,都要低盐饮食;三是避免滥用非甾体抗炎药、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等药物;四是预防泌尿系统感染,注意个人卫生、及时治疗感染;五是定期体检,普通人至少每年做肾功能和尿常规检查,基础疾病患者更频检,尿液检查可早期发现肾脏病变迹象。
一、控制基础疾病
1.高血压管理:高血压是导致尿毒症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对于高血压患者,需定期监测血压,一般建议血压控制在130/80mmHg以下。通过生活方式调整(如低盐饮食,每日盐摄入应控制在6g以下;适量运动,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以及规范使用降压药物来平稳控制血压。有高血压家族史的人群更应密切关注血压变化,因为遗传因素会增加高血压发病风险,进而增加患尿毒症的可能性。
2.糖尿病控制:糖尿病患者长期高血糖状态会损伤肾脏血管,引发糖尿病肾病,最终可能发展为尿毒症。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控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应尽量控制在7%以下。可通过饮食控制(合理分配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的摄入)、适当运动以及规范使用降糖药物或胰岛素来实现血糖的稳定控制。有糖尿病病史且血糖控制不佳的人群,发生尿毒症的风险显著升高,需格外警惕。
二、合理饮食
1.蛋白质摄入:保持合理的蛋白质摄入至关重要。对于肾功能正常的人群,每日蛋白质摄入量可按1g/(kg·体重)左右摄入,但要注意优质蛋白的占比,优质蛋白如瘦肉、鱼类、蛋类、奶类等应占50%以上;而对于已经出现肾功能损伤的人群,需根据肾功能受损程度调整蛋白质摄入量,一般建议每日蛋白质摄入量控制在0.6-0.8g/(kg·体重),以减少肾脏代谢废物的产生,减轻肾脏负担。老年人由于肾功能逐渐减退,更要严格遵循合理的蛋白质摄入原则,避免过多蛋白质加重肾脏负荷。
2.低盐饮食:每日盐摄入量应控制在6g以内,对于高血压患者或已有轻度肾功能损伤的人群,盐摄入量应进一步减少至4-5g。高盐饮食会导致血压升高,加重肾脏的排泄负担,长期高盐饮食会损伤肾脏血管,增加患尿毒症的风险。例如,高盐饮食会使人体钠水潴留,加重肾脏滤过负担,长期如此会影响肾脏的正常功能。
三、避免滥用药物
1.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阿司匹林等非甾体抗炎药长期或大量使用可能会损伤肾脏。应避免自行长期服用这类药物,在必须使用时,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并密切监测肾功能。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对药物的代谢和排泄能力下降,更要谨慎使用非甾体抗炎药;有肾脏基础疾病的人群使用此类药物时风险更高。
2.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像庆大霉素等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具有肾毒性,应避免不必要的使用。在使用这类药物时,必须严格遵循医生的医嘱,并且用药过程中要监测肾功能。儿童由于肾脏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肾毒性更为敏感,应尽量避免使用此类药物。
四、预防泌尿系统感染
1.个人卫生:保持会阴部清洁,女性在经期、性生活后要注意及时清洁外阴。性生活后及时排尿可以冲刷尿道,减少细菌滋生的机会。泌尿系统感染若反复发作,容易迁延不愈,进而损伤肾脏功能,增加患尿毒症的风险。尤其是女性,由于尿道短而直,更容易发生泌尿系统感染,更要注重个人卫生。
2.及时治疗感染:一旦发生泌尿系统感染,如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规范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足疗程用药,避免感染转为慢性,累及肾脏。糖尿病患者由于机体抵抗力下降,更容易发生泌尿系统感染,且感染后更易扩散至肾脏,因此这类人群更要积极预防和及时治疗泌尿系统感染。
五、定期体检
1.肾功能检查:普通人应至少每年进行一次肾功能检查,包括血肌酐、尿素氮等指标的检测,以及尿常规检查。对于有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的人群,应每半年进行一次肾功能及尿常规检查,以便早期发现肾脏功能的异常变化。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肾功能逐渐减退,更要加强肾功能的监测,以便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2.尿液检查:尿常规检查可以发现蛋白尿、血尿等早期肾脏病变的迹象。蛋白尿是肾脏损伤的重要指标之一,血尿也可能提示肾脏存在病变。通过定期进行尿液检查,可以早期发现肾脏问题,及时进行干预,预防尿毒症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