躁狂症是怎么引起的
躁狂症的发病涉及遗传、神经生物学、大脑结构和功能以及心理社会等多方面因素。遗传因素使一级亲属患病风险显著高于普通人群;神经生物学方面包括神经递质失衡(多巴胺、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系统异常)和神经内分泌失调(HPA轴异常、甲状腺功能相关异常);大脑结构改变涉及额叶、颞叶体积、密度等异常,功能连接也有异常;心理社会因素有重大生活事件、心理压力、人格因素等可诱发或增加发病风险
一、遗传因素
大量的遗传学研究表明,躁狂症具有较高的遗传倾向。家族聚集性研究发现,如果一级亲属中有躁狂症患者,那么其他家族成员患躁狂症的风险会显著高于普通人群。例如,有研究显示,双相情感障碍(躁狂症常见的一种类型)患者的一级亲属患双相情感障碍的概率比一般人群高10-30倍,这提示遗传因素在躁狂症的发病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可能与某些特定的基因变异有关,这些基因可能影响大脑的神经递质系统、神经发育等过程,从而增加个体患躁狂症的易感性。
二、神经生物学因素
1.神经递质失衡
多巴胺系统:多巴胺是与情绪、动机等密切相关的神经递质。有研究发现,躁狂发作时,大脑中的多巴胺功能可能出现亢进。例如,多巴胺受体相关的基因变异可能影响多巴胺的传递和作用,使得多巴胺能神经元活动过度,导致患者出现情绪高涨、活动增多等躁狂症状。
5-羟色胺系统:5-羟色胺在调节情绪、睡眠、食欲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当5-羟色胺功能不足时,可能增加躁狂症的发病风险。例如,有研究表明,血清中5-羟色胺水平降低的个体,相较于正常水平者,更易出现情绪波动和躁狂相关的症状表现。
去甲肾上腺素系统:去甲肾上腺素也参与情绪的调节。躁狂发作时,去甲肾上腺素能系统可能处于过度活跃状态,这会导致患者出现兴奋、话多、精力充沛等躁狂症状。
2.神经内分泌失调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异常:HPA轴在应激反应中起重要作用。躁狂症患者常存在HPA轴功能失调,表现为皮质醇分泌异常。例如,部分躁狂症患者基础皮质醇水平升高,且对应激刺激的皮质醇反应异常,这可能影响大脑的神经功能,参与躁狂症的发病过程。
甲状腺功能相关:甲状腺激素与情绪调节也有关系。有研究发现,少数躁狂症患者可能存在甲状腺功能的轻度异常,如甲状腺素水平的波动可能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从而与躁狂症的发病有一定关联。
三、大脑结构和功能异常
1.大脑结构改变
额叶:额叶与情绪调节、认知控制等功能密切相关。影像学研究发现,躁狂症患者的额叶体积可能存在减小的情况,并且额叶的灰质密度也可能降低。例如,磁共振成像(MRI)研究显示,躁狂发作期患者的额叶部分区域体积缩小,这会影响额叶对情绪和行为的调控功能,导致患者出现躁狂相关的症状。
颞叶:颞叶的某些区域在情绪记忆等方面有重要作用。部分躁狂症患者的颞叶结构也可能存在异常,如颞叶的海马等区域可能出现体积改变或神经元功能异常,进而影响情绪的调节和认知功能,增加躁狂症的发病风险。
2.大脑功能连接异常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s-fMRI)研究发现,躁狂症患者大脑不同脑区之间的功能连接存在异常。例如,默认模式网络与其他脑区的功能连接可能出现改变,这会影响大脑整体的信息处理和情绪调节功能,导致患者出现躁狂相关的症状表现,如情绪高涨、思维奔逸等。
四、心理社会因素
1.重大生活事件
经历重大的负性生活事件,如亲人离世、严重的经济损失、失恋等,可能成为躁狂症发病的诱因。例如,有研究表明,在经历重大负性生活事件后的一段时间内,个体患躁狂症的风险会显著增加。这是因为重大生活事件会导致个体的心理应激增加,从而影响神经内分泌和神经递质系统,打破大脑原有的平衡,引发躁狂症状。
2.心理压力
长期处于高压力的生活状态下,如工作压力过大、学习负担过重等,也可能增加躁狂症的发病风险。持续的心理压力会使个体的心理处于紧张状态,影响神经递质的平衡和大脑的神经功能,进而可能诱发躁狂症。例如,一些长期从事高强度工作且压力无法有效缓解的人群,患躁狂症的概率相对较高。
3.人格因素
某些人格特质可能与躁狂症的发病相关。例如,具有冲动、外向、过度自信等人格特点的个体,相对更容易在受到各种因素影响时出现躁狂症状。这些人格特质可能影响个体对环境刺激的反应方式和情绪调节能力,使得他们在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情况时,更易出现情绪的过度高涨和行为的冲动等躁狂表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