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毒症保守治疗方法
针对慢性肾脏病患者需从多方面进行管理,饮食上依肾功能调整蛋白质、盐、钾、磷摄入;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包括纠正酸中毒、水钠紊乱、高钾血症;控制并发症涵盖控制血压、治疗贫血、防治矿物质及骨代谢紊乱;还可进行中医中药辅助治疗,包括中药辨证论治和针灸等中医外治,各方面均需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年龄、性别、病史等)个体化实施以维持患者健康。
一、饮食管理
1.蛋白质摄入:根据肾功能情况调整蛋白质摄入量,一般肾小球滤过率(GFR)在50-80ml/min时,蛋白质摄入量约0.6-0.8g/(kg·d);GFR小于30ml/min时,蛋白质摄入量减至0.6g/(kg·d)左右,以优质蛋白为主,如鸡蛋、牛奶、瘦肉等,可减少含非优质蛋白的植物蛋白摄入,如豆类及其制品,因为优质蛋白可减少含氮代谢废物生成,减轻尿毒症症状,且能保证机体营养需求,不同年龄、性别患者因基础代谢等不同,需个体化调整蛋白质摄入总量,比如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蛋白质摄入需保证足够的量来支持生长,但也要根据肾功能情况合理安排。
2.控制盐分摄入:限制钠盐摄入,每日钠盐摄入量应小于3g,减少水钠潴留,缓解水肿等症状,不同生活方式的患者,如久坐人群更需严格控制盐分摄入以避免血压升高等并发症,对于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控制盐分摄入对血压控制尤为重要,可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
3.控制钾、磷摄入:当肾小球滤过率下降时,钾、磷排泄减少,需限制高钾、高磷食物摄入,如香蕉、坚果、动物内脏等,高钾饮食可导致高钾血症,严重时可引起心律失常等危及生命的情况;高磷饮食可导致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等,影响患者骨骼等多系统健康,不同年龄患者对钾、磷的耐受程度不同,儿童肾脏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更需严格把控钾、磷摄入。
二、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
1.纠正酸中毒:根据血气分析结果,若存在代谢性酸中毒,可补充碳酸氢钠等碱性药物来纠正,但需谨慎调整剂量,不同病史的患者,如有糖尿病病史的患者在纠正酸中毒时需注意血糖等情况的变化,因为某些药物可能影响血糖水平,通过纠正酸中毒可改善患者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维持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
2.纠正水钠紊乱:对于存在水肿的患者,根据体液潴留情况调整液体摄入量,一般每日入液量为前一日尿量加500ml左右,通过调整液体摄入来维持体液平衡,年龄较小的儿童肾脏浓缩稀释功能不完善,在调整液体摄入时需更加精细,避免入液量过多或过少影响肾脏功能及机体代谢。
3.纠正高钾血症:当血钾升高时,可采取限制钾摄入、使用降钾树脂等措施,严重高钾血症时可能需要透析治疗来紧急降低血钾水平,高钾血症对心脏等重要器官影响较大,不同性别患者在高钾血症发生时的表现可能有一定差异,女性可能在心悸等症状上更为敏感,需及时处理以避免严重并发症。
三、控制并发症
1.高血压控制: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及药物(仅说明药物名称)等控制血压,将血压控制在130/80mmHg左右,不同年龄患者血压控制目标略有差异,儿童血压控制需更严格且平稳,高血压可加重肾脏损害,所以需积极控制,有家族高血压病史的患者更要密切监测血压,早期干预。
2.贫血治疗:对于尿毒症性贫血,可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等治疗,促红细胞生成素能刺激骨髓造血,改善贫血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不同年龄患者对促红细胞生成素的反应可能不同,儿童使用时需考虑其生长发育对血液系统的特殊需求,定期监测血红蛋白水平调整治疗方案。
3.矿物质及骨代谢紊乱防治:可补充活性维生素D等药物来调节钙磷代谢,防治肾性骨病等,维持骨骼健康,不同病史中有甲状旁腺疾病病史的患者在治疗矿物质及骨代谢紊乱时需特别关注甲状旁腺功能情况,避免病情加重影响整体健康。
四、中医中药辅助治疗
1.中药辨证论治:根据患者的中医证型进行辨证论治,如脾胃气虚型可选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减等,但需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进行,中药辅助治疗可能在改善患者症状等方面有一定作用,但需注意中药的安全性及与其他治疗的相互作用,不同年龄、性别患者对中药的耐受及反应不同,需个体化应用。
2.针灸等中医外治:针灸等中医外治方法可能对部分患者的不适症状有缓解作用,如针刺相关穴位可能改善恶心、呕吐等尿毒症相关消化道症状,但需由专业医师操作,确保安全有效,儿童进行针灸等中医外治时需特别谨慎,要充分考虑其皮肤、肌肉等特点,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