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炎与肠胃炎本质相近常混用,胃肠炎侧重肠道炎症,肠胃炎更综合胃和肠道炎症;病因有感染(病毒、细菌)和非感染(化学物质刺激、食物过敏);症状有共同的腹痛、腹泻、恶心、呕吐,胃肠炎腹泻可能更突出,肠胃炎呕吐可能更严重;诊断通过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治疗包括一般治疗(饮食调整、休息)、对症治疗(止泻、止吐)、抗感染治疗(病毒感染多对症支持,细菌感染用抗生素);预防要注意饮食卫生(食物处理、饮水安全)和个人卫生(洗手、避免接触传染源)。
一、概念定义
胃肠炎是胃黏膜和肠黏膜发炎,通常由病毒、细菌、寄生虫感染或化学毒物、药物等引起;肠胃炎是胃黏膜和肠黏膜的炎症,其病因与胃肠炎类似,二者在本质上是较为相近的概念,常被混用,但严格来说胃肠炎更侧重强调肠道的炎症情况,肠胃炎更综合提及胃和肠道的炎症。
二、病因方面
感染因素:
病毒感染:诺如病毒、轮状病毒等可引发胃肠炎或肠胃炎,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感染病毒后更易发病,生活中若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水源、食物等就可能感染。成人在不注意个人卫生,如未规范洗手后接触口部等情况时也易受病毒侵袭。
细菌感染: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细菌感染是常见病因,饮食不洁,食用被细菌污染的食物,如变质的肉类、奶类等,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都可能患病,儿童由于饮食偏好,如喜欢吃生冷食物等,相对更易接触到不洁食物从而增加感染风险。
非感染因素:
化学物质刺激: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等药物可能刺激胃和肠道黏膜引发炎症,老年人由于常患有多种慢性疾病需要长期服药,这类风险相对较高;过量饮酒也会刺激胃肠黏膜导致炎症发生,长期大量饮酒的人群患病几率增加。
食物过敏:对某些食物过敏的人群,食用过敏食物后可能出现胃肠黏膜的炎症反应,不同年龄、性别人群都可能发生,若不明确自身食物过敏情况,误食过敏食物就会引发症状。
三、症状表现
共同症状:都可能出现腹痛、腹泻症状,儿童腹泻可能较为频繁,易出现脱水等情况,需密切关注;成人腹泻频率相对儿童可能有差异,但严重时也会影响生活。恶心、呕吐也是常见症状,儿童呕吐可能导致电解质紊乱等问题,需要及时处理。
不同侧重点:胃肠炎有时腹泻症状可能相对更突出,肠道炎症明显时腹泻次数可能更多;肠胃炎有时胃黏膜受影响更显著,可能呕吐症状相对更严重,出现频繁呕吐不能进食等情况。
四、诊断方法
病史询问:了解患者近期饮食情况、旅行史、用药史等,儿童要询问家长其喂养情况、接触人群等;老年人要询问既往疾病史、长期用药史等。
体格检查:医生会进行腹部触诊等,判断腹部有无压痛等情况,不同年龄人群腹部表现可能因肥胖等因素有一定差异,但触诊的基本判断思路是相同的。
实验室检查:粪便常规检查可了解有无感染等情况,血常规检查可帮助判断有无炎症反应,儿童进行粪便和血常规检查时要注意样本采集的规范等问题。
五、治疗原则
一般治疗:
饮食调整:患病期间需清淡饮食,儿童要给予易消化的食物,如米汤等;成人可适当进食稀粥等,但要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
休息:保证充足休息,儿童需要良好的睡眠来促进身体恢复,老年人也需要充足休息以利于机体修复。
对症治疗:
止泻:若腹泻严重,可根据情况采取相应措施,儿童要避免过度腹泻导致脱水等,可通过口服补液盐等方式预防脱水;成人也可根据病情使用合适方法缓解腹泻。
止吐:呕吐明显时可采取措施,儿童止吐要注意选择合适的方式,避免因呕吐导致其他问题;成人止吐也需谨慎选择方法。
抗感染治疗:
病毒感染:一般病毒感染具有自限性,无需特殊抗病毒药物治疗,主要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但对于一些特殊病毒感染的儿童等人群,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细菌感染:若明确细菌感染,可根据情况使用抗生素等药物,儿童使用抗生素要严格掌握适应证,避免滥用。
六、预防措施
饮食卫生:
食物处理:购买新鲜食物,烹饪食物要煮熟煮透,尤其是肉类、蛋类等;儿童的食物要特别注意清洁和烹饪熟透,避免食用生冷食物。
饮水安全:饮用安全的水源,外出时避免饮用生水,儿童要特别注意,防止因饮用不洁水源感染病菌。
个人卫生:
洗手:养成良好的洗手习惯,尤其是饭前便后要洗手,儿童要在家长帮助下养成勤洗手的习惯,老年人也应重视手部清洁。
避免接触传染源:在传染病流行季节,尽量避免前往人员密集且卫生条件差的场所,儿童和老年人免疫力相对较低,更要注意防护。